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熱瘡

風熱瘡,病名首載於《外科啟玄》卷八,屬中醫外科範疇,因風熱毒邪鬱滯肌腠,發於肌膚而成。其症多見於四肢、胸腹等部位,初起為紅色丘疹,狀如粟粒,或成片狀分布,伴隨劇烈搔癢,患者常因搔抓過度而致皮膚破損,形成瘡面,甚則滲出鮮血,日久可結痂。此病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玫瑰糠疹」相似,然中醫從風熱外襲、血燥內蘊等病機論治,治法與西醫迥異。

病因病機
風熱瘡之成因,主因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肌表,與內蘊之濕熱相搏,鬱而化毒,發於皮膚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疹發迅速;熱毒燔灼,則皮膚紅赤搔癢;若患者素體血虛陰虧,風熱久羈,更易耗傷津血,致血燥生風,搔癢難癒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症:疹色鮮紅,搔癢劇烈,或伴輕微發熱、口乾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外科正宗》消風散加減,以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疏風透表,石膏、知母清熱瀉火,當歸、生地涼血潤燥。
  2. 濕熱蘊膚證

    • 主症:瘡面滲液,疹色暗紅,搔癢纏綿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祛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以防風通聖散加減,配伍黃芩、梔子清熱燥濕,滑石、木通導濕下行。
  3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主症:病程日久,皮膚乾燥脫屑,搔癢夜甚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熄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飲子為主方,佐以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,何首烏、蒺藜滋養肝血。

外治輔法
可配合外用青黛散、黃連膏塗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收斂瘡面;若滲液明顯,則以苦參湯煎水溻漬,燥濕止癢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外科啟玄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「血風瘡」,與風熱瘡證治相類,強調「風熱相搏,發為癮疹」,治法重疏風涼血,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