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齲

風齲為中醫齒科病名之一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。其病因與手陽明大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。此二經脈循行過齒,若外感風邪侵襲經絡,與氣血相搏,滯留於齒齦,則可發為風齲。

病因病機
風齲之發,主因風邪外襲,引動內在經脈氣血失和。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足太陽膀胱經雖未直接絡齒,然其經別「入絡腦」,與頭面氣血相通。風性善行數變,易夾寒、熱之邪上擾,客於齒間,阻滯經絡,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腐肉,故見齒齦腫痛,甚則潰膿滲汁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齒齦紅腫脹痛,觸之痛增,或伴齒根鬆動,咀嚼困難。若風熱偏盛,可見患處灼熱、滲黃膿;若風寒夾襲,則痛勢綿延,遇冷加劇。部分患者或兼頭痛、發熱等表證,此為風邪外束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齒:齒齦紅腫劇痛,膿液黃稠,口臭煩渴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風寒凝絡:齒痛遇寒尤甚,齦腫色淡,膿稀量少,惡風無汗,苔薄白,脈浮緊。

治療原則
以疏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主。風熱者佐以清熱解毒,風寒者兼以溫散透邪。內治可選《聖惠方》荊芥散加減,外治多用細辛、白芷等研末敷患處,或含漱辛涼湯劑以宣透鬱熱。
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風齲」與「牙蟲」之別,強調風邪客經為本,非獨蟲蝕所致;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,風齲久不愈可耗傷腎陰,致虛火上炎,轉為「骨槽風」,提示早期祛風透邪之重要性。

風齲一證,體現中醫「經絡-氣血-外邪」之整體觀,臨證需辨明風邪兼夾,結合脈象舌候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