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邪內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表邪內陷
表邪內陷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病初期,邪氣本在肌表,因正氣虛弱、邪氣過盛,或治療失當(如誤用攻下、發汗過度等),導致表邪未能外解,反而向內傳變,深入臟腑或營血,形成裡證。此病機多見於外感熱病,如傷寒、溫病等,屬病情轉劇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正虛邪盛:患者素體正氣不足,抗邪無力,表邪趁虛內陷。
- 誤治失治:如太陽病表證未解時誤用攻下法(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,因作結胸」),或過汗傷陽,導致邪氣內傳。
- 邪氣特性:溫熱之邪(如風溫、暑溫)易化熱內傳,甚至逆傳心包,迅速深入營血。
臨床表現
表邪內陷的症狀因邪氣所陷部位不同而異,常見以下幾類:
- 陷於胸膈:邪熱內陷與痰水互結,形成結胸,見胸脅硬滿疼痛、心下痛、拒按,甚則譫語(如《傷寒論》大陷胸湯證)。
- 陷於腸胃:邪熱下迫,導致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,如葛根芩連湯證之「利遂不止」。
- 逆傳心包:溫病中邪熱直犯心營,見高熱、神昏、譫妄、舌絳(如葉天士所言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」)。
- 陷於血分:邪熱深入營血,耗血動血,見斑疹隱隱、吐血衄血、舌質深絳。
相關理論與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強調表證誤下致邪內陷,如「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……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。」
- 溫病學派提出「逆傳」概念,認為肺衛之邪可不經氣分階段,直陷心包,病情兇險。
辨證要點
- 表證未罷而裡證驟現:如原發熱惡寒轉為但熱不寒,並見胸腹症狀或神志異常。
- 脈象變化:表證脈浮轉為沉數或滑疾,提示邪氣入裡。
- 舌象變化:苔由薄白轉黃燥,或舌質由紅轉絳,顯示熱邪深入。
表邪內陷屬外感病傳變之關鍵轉折,臨床須細察病機,及時截斷傳變,如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或涼血開竅等治法,皆需因證而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