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牽瞼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牽瞼出
病名:風牽瞼出,係指眼瞼外翻,眼皮翻轉貼附於外瞼之上,狀如舌舐唇,眼部乾澀難忍,瞼不能閉合,甚則黑睛(角膜)生翳的一種病證。此名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又名「風牽出瞼」、「睥翻粘瞼」、「皮翻粘瞼」、「皮翻癥」、「殘風」、「地傾」等。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瞼外翻」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胃經積熱,肝風內盛,風痰濕熱瘀滯瞼絡所致。胃經循行於面,若過食辛辣炙煿,胃火熾盛,上攻於目,可致瞼絡壅滯;肝主風,若情志失調,肝風內動,挾痰濕上擾,則使眼瞼筋脈弛縱,翻轉難復。此外,胞瞼瘡瘍日久結瘢,或外傷損及瞼絡,氣血瘀阻,亦可導致皮翻粘瞼之證。
臨床表現:
患者眼瞼外翻,無法閉合,白睛(結膜)暴露,久則乾澀疼痛,迎風流淚,甚則黑睛因失去眼瞼保護而生翳(角膜潰瘍),影響視力。若兼風熱,可見瞼邊紅赤腫痛;若痰濕偏盛,則瞼膚濕爛,分泌物增多;若氣血瘀滯,則瞼部瘢痕緊縮,觸之僵硬。
治法方藥:
治療以祛風清熱、除濕化痰、活血散瘀為主。
- 主方:可選用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之「排風散」加減,方中以羚羊角、防風、菊花祛風清熱;大黃、黃芩瀉胃火;當歸、赤芍活血通絡;若痰濕重,可加半夏、陳皮化痰燥濕;瘀血明顯者,加桃仁、紅花以散瘀。
- 外治:古代亦常用藥汁外洗或膏劑敷貼,如黃連煎湯燻洗以清熱解毒,或塗敷活血化瘀之藥膏以鬆解瘢痕。
現代臨床處理:
今之瞼外翻若因瘢痕攣縮或重症所致,多配合手術矯正,以恢復眼瞼正常位置。然術後仍可輔以中藥調理,如養陰清熱、活血通絡之劑,以助氣血運行,減少復發。
古籍考據:
除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、《銀海精微》等眼科專著亦對此病有所論述,強調「風火痰瘀」為致病關鍵,治療需標本兼顧,內外並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