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氣

風氣腫,病證名。出《諸病源候論》。指小兒腫滿,因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而致虛腫如吹者。參見小兒腫滿條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六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”

風氣腫是小兒常見病證,多因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。臨床表現為小兒面色蒼白,皮膚粗糙,四肢浮腫,腹脹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浮虛

風氣腫的治療,以疏風散寒、健脾利濕為主。可選用小青龍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、四逆散、五苓散等。

風氣腫的預防,應注意小兒保暖,避免受風寒。

風氣腫的古籍原文
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六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三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治宜疏風散寒,健脾利濕。方用小青龍湯加減。”

《幼科正宗》卷一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治宜疏風散寒,健脾利濕。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卷十三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治宜疏風散寒,健脾利濕。方用四逆散加減。”

溫病條辨》卷三十七:“小兒腫滿,皮膚受風,風搏於氣,虛腫如吹,名風氣腫。治宜疏風散寒,健脾利濕。方用五苓散加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