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氣腫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為小兒腫滿之證候,因風邪外襲,搏於氣分,致使氣機失調,水液停聚,發為虛腫。其特徵為腫勢輕浮,按之凹陷易起,狀如吹氣,故又稱「虛腫如吹」。
病因病機
風氣腫之成因,主因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肌表。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擾動氣機,與體內氣相搏,導致氣行不暢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而成腫。此證與肺、脾二臟關係密切,因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;脾主運化,統攝水液。風邪犯肺,則宣降失常;脾虛不運,則水濕內停,二者相合,遂發為腫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頭面、眼瞼或四肢浮腫,腫處皮色不變,按之凹陷隨手而起,或伴輕微惡風、咳嗽等表證。腫勢多輕,無明顯熱象,亦無疼痛,與「風水」(《金匱要略》所載)之表實證不同。
鑑別診斷
- 風水:屬外感風邪,內停水濕,腫勢較急,多伴發熱、惡寒、骨節疼痛等表實證。
- 脾虛腫:因脾胃虛弱,水濕不運所致,腫勢緩慢,多見下肢,伴食少、倦怠等脾虛症狀。
- 陽水與陰水:陽水多實證,起病急,腫處堅實;陰水多虛證,病程長,腫處鬆軟。風氣腫屬陽水範疇,但病性偏虛。
治法與方藥
以疏風宣肺、理氣行水為主,佐以健脾。常用方如:
- 越婢加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治風邪犯肺,水濕內停,兼有表證者。
- 防己茯苓湯:適用於氣虛水停,腫勢偏下肢者。
- 五皮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輕證可選此方,以皮行皮,利水消腫。
若兼脾虛,可加白朮、茯苓等健脾滲濕之品;若咳嗽明顯,可佐杏仁、紫蘇葉宣肺止咳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·小兒雜病諸候》云:「小兒腫滿,由風邪客於皮膚,搏於氣分,氣不得宣暢,故虛腫如吹。」指出風氣腫之病機在於風氣相搏,氣滯水停。《幼幼集成》亦提及小兒腫證需分虛實,風氣腫屬虛中夾實,治當調氣為先。
風氣腫為小兒常見水腫證型之一,臨床需辨明風邪與氣滯之輕重,結合臟腑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