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主通調水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主通調水道

肺主通調水道,乃中醫生理學之重要術語,闡述肺臟對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功能。肺為「水上之源」,其氣機之宣發與肅降,主導水液之輸布、運行與排泄,猶如疏通河道,使水液得以周流全身,維持平衡。

理論基礎
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」此段經文揭示水液代謝之途徑:飲食入胃後,經脾運化為精微,上輸於肺;肺氣宣發,將水液布散至皮毛肌腠,化為汗液;肺氣肅降,則將水液下輸至腎與膀胱,化為尿液排出。此過程體現肺臟「通調水道」之核心作用。

肺氣宣發與肅降之協調

  1. 宣發作用:肺氣向上向外布散,推動水液至體表,化為汗液排出,並滋潤皮毛。若宣發失常,可致水液停聚,見水腫、無汗等症。
  2. 肅降作用:肺氣向下收斂,將水液下輸至腎與膀胱,形成尿液。若肅降失職,則水液滯留,見小便不利或痰飲內停。

與他臟之關係

肺與脾、腎、三焦共同調節水液代謝:

  • :為水液運化之源,脾虛則水濕內停,影響肺之通調。
  • :主水液氣化,肺肅降之水液需腎陽蒸騰,方得排泄。肺腎虛弱易致水腫。
  • 三焦:為水液運行之通道,肺氣通過三焦調控水道,故《類經》稱「上焦不治,則水泛高原」。

臨床體現

肺失通調,常見水液代謝障礙,如:

  • 風水證:外邪犯肺,宣發不利,見頭面浮腫、惡風。
  • 痰飲咳喘:肺肅降失常,水液停聚為痰,阻塞氣道。
  • 小便不利:肺氣壅滯,影響水液下輸膀胱,致尿少或癃閉。

總結

肺主通調水道,實為通過宣發肅降之氣機運動,協調水液之升降出入。此功能不僅關乎津液布散,亦與呼吸、衛氣運行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下臟腑相聯、氣水相生之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