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主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主聲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肺主聲」為重要的生理概念,意指肺氣對聲音的生成與表現具有主導作用。《難經·四十難》明確提出「肺主聲」,並由虞庶註解:「肺,金也。金擊之有聲,故五音皆出於肺也。」此說法以五行學說為基礎,將肺歸屬金行,類比金屬敲擊可發聲的特性,闡明肺與聲音的密切關聯。
肺氣與聲音的關係
肺主氣,司呼吸,其氣上通於喉嚨,鼓動聲帶而發聲。肺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聲音的強弱與清濁:
- 肺氣充足:聲音洪亮、清晰,發音有力,此為肺氣調和的表現。
- 肺氣虛弱:因氣不足以鼓動聲帶,聲音低微、氣短,甚或言語無力,常見於久病體虛或肺脾氣虛者。
- 肺氣壅塞:若外邪犯肺(如風寒、風熱),或痰濕壅滯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喉嚨氣道受阻,則見聲音嘶啞,稱為「金實不鳴」,屬實證。
- 肺氣大傷:肺陰虧耗或肺氣耗損過度(如久咳、勞損),致使聲帶失養,聲音嘶啞甚至失聲,稱為「金破不鳴」,屬虛證。
經絡與聲音的聯繫
肺經的循行亦與發聲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手太陰肺經「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其「肺系」包含氣管、喉嚨等結構,為發聲的生理通路。若肺經氣血失調,可能引發喉部不適或聲音異常。
臨床意義
中醫診療中,聲音的變化常作為辨證依據之一。例如:
- 外感初起,聲音重濁多屬風寒束肺;
- 聲音嘶啞伴乾咳無痰,可能為肺陰不足;
- 小兒哭聲微弱,或提示先天肺氣不足。
此外,傳統中醫強調「五音」(角、徵、宮、商、羽)對應五臟,其中「商」音屬肺,認為適當發聲(如歌唱、誦讀)可調暢肺氣,反之,過度用聲或久處濁氣環境則易傷肺。
總結
「肺主聲」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,將聲音視為肺臟功能的外在表現之一,並透過五行、經絡等系統,深化對聲音異常的病理分析與調理方向。此概念不僅應用於診斷,亦為養生與治療提供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