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主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主氣
肺主氣為中醫藏象學說中肺臟的核心生理功能,涵蓋「主呼吸之氣」與「主一身之氣」兩大範疇,體現肺為「五臟之華蓋」的關鍵地位。
一、主呼吸之氣
肺司呼吸,為人體與自然界清濁之氣交換的樞紐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「天氣通於肺」,強調肺透過宣發肅降之機,吸入天之清氣(氧氣),呼出體內濁氣(二氧化碳),完成「吐故納新」。此過程不僅維繫宗氣生成,更推動全身氣機升降。
《靈樞·五味》進一步闡述:「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。」此「氣海」即指胸中宗氣匯聚之處,其運行賴肺氣宣發,循咽喉而出入,形成呼吸節律,故曰「呼則出,吸則入」。
二、主一身之氣
肺對全身之氣的生成與運行具統攝作用,具體表現於三方面:
- 助氣之生成:
- 宗氣: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結合而成,積於胸中,貫心脈以行呼吸、助血行。
- 營衛之氣:肺宣發衛氣於肌表,肅降營氣於脈中,二者協調以溫養臟腑、防禦外邪。
- 元氣:雖根於腎,但需肺氣肅降以資其布達周身。
-
調氣機升降:
肺位至高,其宣發(向上向外)與肅降(向下向內)的運動形式,調節全身氣血津液的輸布。《醫學實在易》指出:「凡臟腑經絡之氣,皆肺氣之所宣」,說明肝之升發、心火下濟、脾氣散精、腎氣上承等,均需肺氣協調。 - 通調水道:
肺為「水之上源」,其宣降功能直接影響水液代謝。若肺氣失宣,可致水濕停聚,見痰飲、水腫等證,此亦屬「氣行則水行」之體現。
理論溯源與臨床意義
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強調「諸氣者,皆屬於肺」,揭示肺在氣血運行中的核心地位。臨床上,肺氣虛弱可見短氣懶言、聲低息微;肺氣壅滯則胸悶咳喘;肺失宣降更可波及他臟,如脾不散精(痰濕内生)、大腸傳導失司(便秘)等,均需從調肺氣入手。
綜觀之,「肺主氣」功能實為中醫「整體觀」之具體呈現,其生理病理皆與氣之運動密不可分,亦為辨治呼吸、循環、水液代謝等疾病的重要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