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邪

定義
表邪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邪氣侵襲人體後,停留於肌表或淺表部位,尚未深入臟腑經絡的病理狀態。此階段邪氣較輕淺,多因正氣尚足,邪正交爭於體表所致。

病因與病機

  1. 外感途徑
    表邪多由口鼻或皮毛侵入,如風寒之邪從肌腠而入,風熱之邪從口鼻上受。
  2. 邪氣特性
    • 風邪:為「百病之長」,易兼夾他邪(如風寒、風熱),其性開泄,使腠理疏鬆,邪氣易入。
    • 寒邪:收引凝滯,客於肌表則衛陽被遏,見惡寒無汗。
    • 暑濕:夏季常見,暑多夾濕,困遏衛陽,見身熱不揚、頭重如裹。

臨床表現
表邪的症狀以「衛氣失和」為核心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主症:發熱、惡寒(或惡風)、頭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脈浮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風寒表邪:無汗、身痛、苔薄白、脈浮緊。
    • 風熱表邪:汗出、咽痛、舌尖紅、脈浮數。
    • 風濕表邪:肢體酸重、胸悶、苔白膩。

與表證的關係
表邪為表證的病理基礎,表證則是表邪所表現的證候類型。中醫辨證時,需結合邪氣性質(如寒、熱、濕)與正氣強弱,進一步區分為「風寒表證」「風熱表證」等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汗法」為主,驅邪外出:

  • 風寒:辛溫解表(如麻黃湯)。
  • 風熱: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。
  • 暑濕:清暑化濕(如新加香薷飲)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傷寒論》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」指出表邪初犯太陽經的典型表現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」強調風熱表邪從口鼻入侵的途徑。

表邪的辨識與處理,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的思想,需及時宣散外邪,防止內傳生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