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傴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傴僂

病證名,指背部彎曲俯身,部分脊椎突起,按之堅硬高聳之證。見於《東醫寶鑑·外形篇》,又稱「大僂」、「背僂」,俗稱「駝背」。此證多屬督脈病變,與腎精虧虛、濕邪侵襲或風寒外感相關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督脈虧虛,精髓不充
    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貫脊屬腎。若年老體衰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腎精虧損,督脈失養,脊骨失於濡潤,則漸成傴僂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年老傴僂者甚多,皆督脈虛而精髓不充之故。」此類患者常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等腎虛之象,治宜補腎填精、強壯督脈,方用補腎益髓之劑,如熟地、鹿茸、龜板等。
  2. 濕邪阻滯經絡
    少壯之人若驟然出現背傴僂,伴足部攣急,脈沉弦而細,多因濕邪侵襲,阻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,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所致。治宜祛濕通絡,可選用「煨腎散」等方,以溫化濕濁、舒筋活絡。
  3. 風寒外襲,經脈拘急
    體虛之人感受風寒,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致使背部筋脈攣急,久而形成傴僂。此類證候多伴畏寒、脊背冷痛,治當溫經散寒,可配合艾灸或選用桂枝、附子等溫通之品。

相關疾病

背傴僂可見於多種脊椎病變,如:

  • 胸椎結核(癆瘵傷骨,耗損腎陰)
  • 先天性胸椎後突畸形(先天腎精不足,發育異常)
  • 類風濕性脊柱炎(風濕痹阻,久病及腎)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證:病程緩慢,多見於年老體衰者,伴腎虛症狀。
  • 實證:發病較急,多因濕邪或風寒所致,伴經絡痹阻之象。

背傴僂的治療需依病因辨證施治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兼以通調督脈,方能緩解其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