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中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中寒證
肺中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肺臟受寒邪侵襲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寒性收引凝滯,易傷陽氣,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寒邪客肺則肺氣失宣,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,故臨床以痰多、咳嗽、氣短、惡寒等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肺中寒證多因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從內生,上犯於肺所致。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肺中寒,吐濁涕。」指出寒邪傷肺,肺氣不宣,津液凝滯,化為濁涕而吐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五臟中寒證》進一步描述:「肺中寒之狀,喜吐濁涎,氣短,不能報息,灑灑而寒,吸吸而咳。」說明寒邪束肺,肺氣不利,故見呼吸短促、咳嗽頻作,且陽氣被遏,肌表失溫,故灑灑惡寒。
臨床表現
- 咳嗽:寒邪束肺,肺失宣降,氣逆而咳,咳聲多沉緊,痰白而稀。
- 痰多:寒凝津液,化為痰飲,故痰涎清稀或帶泡沫,甚則吐濁涕。
- 氣短:肺氣被寒邪所遏,呼吸不暢,故氣短不足以息,動則加劇。
- 惡寒:寒邪外襲,衛陽被鬱,故見灑灑惡寒,甚則寒戰。
- 其他:或兼頭痛、鼻塞、流清涕,舌淡苔白,脈浮緊或沉遲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肺散寒、宣肺化痰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華蓋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主治肺寒咳嗽,痰多氣促,方中麻黃、杏仁宣肺平喘,紫蘇子、陳皮化痰降氣,桑白皮瀉肺行水,茯苓健脾滲濕,共奏溫肺散寒、止咳化痰之效。
- 溫肺散(《證治準繩》):以細辛、乾薑溫肺化飲,五味子斂肺止咳,茯苓、甘草健脾和中,適用於肺寒痰飲內停之證。
-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若兼表寒內飲,症見惡寒發熱、咳喘痰稀,可用此方解表散寒、溫肺化飲。
辨證要點
肺中寒證需與肺氣虛寒證、風寒犯肺證等相鑒別:
- 肺氣虛寒證:多因久病陽虛,除寒咳痰稀外,尚有神疲乏力、自汗等氣虛之象。
- 風寒犯肺證:屬外感表證,除咳嗽痰白外,兼有發熱、頭痛、脈浮緊等表寒症狀。
肺中寒證的關鍵在於寒邪內客,肺氣不宣,故治療當以溫散為主,使寒去肺和,氣機得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