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中風

肺中風為中醫病名,指風邪侵襲肺經所引發之病證,又稱「肺臟中風」。此證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其後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等典籍亦詳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,為五臟之華蓋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外犯,首犯肺衛,若正氣不足或邪氣壅盛,則風邪內陷肺經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津液輸布失司,甚則氣血逆亂,發為肺中風。

臨床表現

肺中風之證候特徵以肺氣上逆與風邪擾動為主,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口燥而喘:風邪化燥傷津,肺失清潤,故口乾舌燥;肺氣壅滯,宣降失職,則呼吸急促甚則喘息。
  2. 身運而重:風性主動,擾動經絡,故患者自覺身體飄搖不定(身運);肺主一身之氣,氣機鬱滯則肢體沉重。
  3. 冒悶汗出:風邪上擾清竅,清陽不升,故頭目昏冒;肺衛失固,腠理開泄,則見汗出。
  4. 胸滿短氣:肺氣鬱閉,胸中氣機不暢,故胸脅脹滿、呼吸短促。
  5. 腫脹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,肺氣不利則水液停聚,可見面目或肢體浮腫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肺中風者,口燥而喘,身運而重,冒而腫脹。」強調風邪犯肺後,氣逆、津傷與水停之病理連鎖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:「肺中風,偃臥而胸滿短氣,冒悶汗出。」指出臥位時肺氣壅滯加重,並詳述汗出為衛陽不固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肺中風需與其他肺系病證鑒別:

  • 與風寒犯肺區別:風寒證多見惡寒、鼻塞、流清涕,而肺中風以燥喘、昏冒為特徵。
  • 與肺熱壅盛區別:肺熱證常見咳痰黃稠、發熱,肺中風則以風動之象(如身運、昏冒)為主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肺中風的治療注重 疏風宣肺、調氣行津,可參考以下思路:

  • 疏風透邪:選用輕清之品如防風、桑葉、薄荷,驅風邪外出。
  • 降氣平喘:配伍杏仁、蘇子、厚朴以降肺氣,緩解喘滿。
  • 固護肺衛:若汗出明顯,可佐黃芪、白朮益氣固表。
  • 通調水道:若腫脹甚,加茯苓、澤瀉以利水消腫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風邪致動」與「肺為嬌臟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風邪兼夾與正氣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