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蒸
肺蒸為中醫病名,屬「虛勞骨蒸」範疇,亦為「二十三蒸」之一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,其載:「肺蒸,鼻乾。」意指肺陰虧虛或肺經鬱熱,導致虛火內灼,蒸騰津液,反映於鼻竅乾燥之症。
病因病機
肺蒸多因久病虛勞、情志過極,或熱病後期陰液耗傷,致肺陰不足,虛熱內生。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鼻,肺陰虧虛則鼻竅失潤,故見鼻乾;虛熱上擾,甚則伴隨潮熱、盜汗、乾咳少痰等症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陰虛者亦可見腸燥便結。
臨床表現
肺蒸以「鼻乾」為典型症狀,並可兼見:
- 虛熱之象:午後潮熱、顴紅、盜汗、手足心熱。
- 肺系症狀:咽乾癢痛、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,聲音嘶啞。
- 陰津虧耗: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辨證論治
肺蒸屬「陰虛內熱」證,治宜養陰清肺,常用方劑如:
- 沙參麥冬湯:滋養肺胃,適用於肺陰虧虛兼胃陰不足者。
- 百合固金湯:潤肺止咳,針對肺腎陰虛、虛火上炎之咳血咽痛。
- 清燥救肺湯:清燥潤肺,適於燥熱傷肺、氣陰兩傷者。
相關概念
肺蒸與「骨蒸」密切相關,皆屬虛勞熱病。隋唐醫家將虛勞熱分為「五蒸」(骨、脈、皮、肉、內蒸)及「二十三蒸」,肺蒸即其一,反映臟腑陰虛火旺之病機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如《外臺秘要》強調「骨髓中熱」為骨蒸特徵,而肺蒸則專注於肺陰虛損之局部表現。
此症需與「肺燥」鑑別:肺燥多因外感秋燥或津液驟傷,屬外燥或實燥;肺蒸則為內傷虛熱,病程纏綿,二者治法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