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脹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肺脹嗽
肺脹嗽為中醫病名,屬咳嗽證候之一,其特徵為咳嗽兼見喘急氣粗,甚則臥不得安。此證多因久咳傷肺,痰濁內蘊,或外邪犯肺,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所致。若遷延不癒,痰熱瘀結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肺癰(肺膿瘍)或肺痿(肺葉萎弱),臨床可見雲門、中府穴處引痛,咯吐腥臭膿血等危重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痰濁壅肺:長期咳嗽,肺失清肅,津液停聚成痰,痰阻氣道,肺氣上逆。
- 外邪襲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,肺衛受鬱,氣機不利,引發咳喘。
- 氣陰兩虛:久病耗氣傷陰,肺體失養,宣降無力,痰瘀互結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劇烈,喘促氣急,呼吸粗重,胸悶脹滿,夜臥難安。
- 兼症:痰多黏稠,色黃或白,嚴重者痰中帶血或咯吐膿血,伴胸痛(雲門、中府穴壓痛)。
- 舌脈:舌質紅或暗,苔黃膩或白厚;脈滑數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宣肺化痰、降氣平喘為主,依證型配伍清熱、化瘀或補益之品:
- 痰熱壅肺:選用《松崖醫徑》之桔梗香薷湯(桔梗、香薷、杏仁、桑白皮等),清熱化痰、宣肺止咳。
- 寒痰阻肺:可予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)溫化寒痰。
- 肺氣虛滯:若兼氣虛,配伍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以紫蘇子、厚朴降氣化痰。
相關鑑別
- 肺脹:廣義指肺氣壅滯之病機,涵蓋肺脹嗽;狹義則專指以胸脹滿、咳喘為主之證候。
- 肺癰:屬肺脹嗽之變證,以咯吐腥臭膿血為標誌,治宜《千金》葦莖湯清熱排膿。
- 肺痿:肺葉萎弱不用,多見氣短痰稀,需麥門冬湯或甘草乾薑湯潤養或溫復肺氣。
此證強調早期調治,避免痰瘀膠結難化。歷代醫家重視辨痰之色質、胸痛部位,以判斷病勢進退,為臨床辨證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