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封眼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封眼法

封眼法為中醫眼科傳統外治技術之一,主要應用於金針撥障術(又稱「金針開內障術」)後的患眼處理。此法以紗布或軟綢覆蓋術眼,避免外邪侵襲,同時減少光線刺激,以助術後氣血調和、經絡通暢,促進患眼恢復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眼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術後患眼正氣暫虛,易受風、火、濕等外邪乘襲,導致經絡阻滯,氣血失調。封眼法可發揮「閉藏」之效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養護原則,亦能減少「肝開竅於目」所受的外界擾動。

操作與材料

傳統封眼法多選用柔軟細緻的材質,如桑皮紙、絲絹或棉布,輕覆於術眼之上,再以細帶鬆繫固定。其要點在於「鬆而不脫,密而不窒」,避免壓迫眼球,同時確保患眼與外界隔絕。部分醫家會於覆蓋前塗抹少許清熱解毒或活血化瘀的藥膏,如黃連膏或紫草膏,以輔助消炎生肌。

歷史沿革與演變

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,封眼法隨之發展,成為術後標準程序之一。明清時期,《銀海精微》《目經大成》等典籍進一步完善其操作細節,強調封眼需配合靜養避風,以利「陰平陽秘」。隨現代醫學進步,無菌敷料取代傳統材質,此術式亦逐漸式微,然其背後的中醫整體觀與術後調護理念,仍具參考價值。

與其他療法的關聯

封眼法與中醫「敷法」「貼法」原理相通,均屬外治法範疇。古代眼科亦常結合「燻法」「洗法」,先以藥液燻洗患眼,再行封覆,達到祛邪與養護並行的效果。此外,術後內服藥物如「補中益氣湯」或「杞菊地黃丸」,可與封眼法形成「內外合治」之效,助益肝腎精氣上承於目。

封眼法雖已非當代主流,然其蘊含的中醫眼科治療思想,如「防邪護正」「動靜結合」,仍體現了傳統醫學對術後調攝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