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封臍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封臍艾
封臍艾為中醫灸法之一種,屬外治法範疇,主要透過藥艾溫熨臍部(神闕穴),以達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之效。此法結合艾灸與藥物敷貼之特點,尤適用於虛寒性病症,如《瑞竹堂經驗方》所載,主治腰膝冷痛、臍腹寒痛,及老人、婦孺泄瀉等證。
藥物組成與配伍
封臍艾以海艾、蛇床子、木鱉子為核心藥材:
- 海艾:性溫味苦辛,具溫經止血、散寒止痛之效,為灸療要藥,能深入經絡,驅逐寒濕。
- 蛇床子:辛溫,歸腎經,擅長溫腎壯陽、燥濕祛風,與艾葉相伍,增強暖下焦、止冷痛之功。
- 木鱉子(生用帶殼):苦微甘而涼,外用可散結消腫、通絡止痛,其性雖偏涼,然與溫藥同用,反佐以防燥熱過甚,兼能疏通氣血。
三藥研末後與艾葉混勻,以綿布包裹,置於特製紙圈內,覆於臍上,再以熨斗溫熨,使藥力透達穴絡。
作用機理
臍部神闕穴屬任脈,為先天之結蒂、後天之氣舍,與五臟六腑相通。此處皮膚薄嫩,藥力易於吸收。封臍艾透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:
- 溫補元陽:艾葉與蛇床子溫煦下元,助命門之火,改善虛寒性泄瀉、腹痛。
- 散寒通絡:熱熨配合辛溫藥物,能驅散寒濕痺阻,緩解腰膝冷痛。
- 調和氣血:木鱉子行氣活血,艾葉通十二經,共奏氣血暢行之效。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:
- 寒客中焦:脘腹冷痛、食少泄瀉,屬脾胃陽虛者。
- 下元虛冷: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,或婦人帶下清稀。
- 小兒虛寒證:小兒體弱,易感風寒,或消化不良之腹瀉。
封臍艾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思想,結合穴位刺激與藥物透皮吸收,尤適於畏針或體虛不耐內服藥者。其配伍嚴謹,溫而不燥,為傳統灸療之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