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封藏失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封藏失職
封藏失職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腎臟貯藏精氣及司二便的功能失調,導致精微物質或代謝產物異常外泄的病機。腎主封藏,其生理特性為「藏精而不泄」,若腎氣虧虛、陰陽失調,或外邪侵擾,皆可影響腎之封藏功能,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損: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,導致腎氣虧虛,固攝無權。
- 陰陽失調:腎陽虛衰,命門火弱,無法溫煦固攝;或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迫精外泄。
- 外邪干擾:濕熱、寒邪等侵襲下焦,擾動精室或膀胱,影響腎之封藏功能。
主要證候
- 精關不固:遺精、滑精、早洩,多因腎氣不固或相火妄動所致。
- 二便失司:小便失禁、夜尿頻多,或黎明泄瀉(五更瀉),此為腎陽虛衰,無法固攝水液及大便。
- 帶下清稀:女性腎氣不足時,可能伴隨白帶量多、質稀,屬衝任不固之象。
治療原則
以「固腎澀精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配伍相應方藥:
- 腎氣不固:選用金鎖固精丸或桑螵蛸散,以益腎澀精。
- 腎陽虛衰:宜四神丸合右歸丸,溫補命門,固腸止瀉。
- 陰虛火擾:以知柏地黃丸為主,滋陰降火,佐以收澀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云:「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」強調腎為封藏之臟,其功能失調不僅影響生殖與排泄,亦可能波及他臟。如封藏失職日久,可進一步導致「精血虧虛」或「脾腎兩虛」,故臨床需及早調治,以恢復腎之藏泄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