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封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封藏」之詳解
「封藏」一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理論中描述自然界與人體生理狀態的重要概念。其本義為「封閉儲藏」,引申指氣機內斂、精微物質固守的狀態,既可用於闡述天地運化規律,亦與人體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一、經典溯源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言:「流衍之紀,是謂封藏,寒司物化,天地嚴凝。」此處論述歲運太過(水運盛行)時,寒氣當令,天地之氣閉塞凝滯,萬物潛藏。此為「封藏」於五運六氣中的體現,強調自然界陰寒之氣主導下,陽氣內斂、生機伏匿的現象。
二、生理層面之內涵
於人體而言,「封藏」主要關聯腎臟功能。中醫認為「腎主封藏」,其生理特性如下:
- 藏精固本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包括先天之精(稟受於父母)與後天之精(水穀精微所化)。「封藏」體現於腎氣對精氣的固攝能力,使精不妄泄,以維持生長發育、生殖機能。 - 納氣歸元
腎主納氣,協助肺臟將吸入之清氣下歸於腎,以維繫呼吸深度。若封藏失職,可見氣浮於上而致喘促。 - 二便調控
腎司二便,透過封藏之力調節膀胱(貯尿)與大腸(傳導)。腎陽不足時,封藏無權,可現遺尿、滑泄等症。
三、病理之失封藏
當腎氣虧虛或陰陽失衡時,「封藏」功能受損,常見以下病機:
- 腎氣不固:遺精、早泄、帶下清稀、胎元不穩。
- 腎不納氣:虛喘氣短、呼多吸少。
- 下元虛寒:五更泄瀉、小便頻數。
四、與四時養生之應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冬季屬水,與腎相通,此時自然界陽氣封藏於地,人體亦需順應閉藏之勢,養精蓄銳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,揭示封藏與防病之關聯。
綜觀之,「封藏」為中醫理論中貫通天人的核心概念,既為自然規律之縮影,亦為人體腎臟功能之概括,其平衡與否直接影響生命活動之根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