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疰
病名:風疰,又稱「風註」,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卷中「產後中風方論第二十三」,記載:「產後中風,腰背強直,時時反張,名風疰。」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復感風邪,或過早勞作,致正氣不足,風邪乘虛內侵,阻滯經絡而成。
病因病機:
- 產後氣血兩虛:分娩時耗傷氣血,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,風邪易襲。
- 風邪內侵: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客於經絡則筋脈拘急,發為腰背強直、反張(角弓反張)。
- 勞傷誘發:產後未及調養,過早操勞,氣虛更甚,風邪深入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腰背強直僵硬,陣發性角弓反張(身體向後反折如弓狀)。
- 兼症:或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,舌淡苔薄白,脈浮弦或細弱。
治法與方藥:
- 治則:祛風通絡,調和氣血,以解表散邪為主,兼顧扶正。
- 代表方:
- 華佗愈風散(出自《經效產寶》):單用荊芥穗焙乾研末,每服三錢,童便調服。荊芥穗辛溫,善祛風解表;童便鹹寒,引藥下行兼滋陰降火。
- 若兼氣血虛甚,可合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之「當歸建中湯」加減,以養血溫經。
文獻考據: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六將此症歸為「風註」,認為其病機與「風毒流注」相關,強調風邪內注筋脈,致氣血壅滯。
- 後世醫家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「風疰」與中風,指出產後風疰屬外風引動,非肝陽上亢之內風,故不可誤用平肝熄風之劑。
鑒別診斷:
- 與破傷風區別:破傷風亦有角弓反張,但多有外傷史,且發病急驟,伴牙關緊閉;風疰則以產後體虛為本,症狀相對輕緩。
- 與痙病區別:痙病多因熱極生風或陰血虧虛,無明顯外感表證;風疰必兼風邪外襲之象。
備考:
風疰之治,重在辨明表裏虛實。古人強調「產後宜溫」,然風邪為患,需散中有補,故荊芥穗配童便,既祛風邪,又防辛燥傷陰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顧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