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注

病名
風注為中醫九註之一,屬風邪侵襲所致之病證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註候》,以「皮膚遊易往來,痛無常處」為主要特徵。此病多因正氣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榮衛之間,隨氣血運行而遊走不定,故稱「風註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體虛受邪: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風邪易襲。
  2. 風邪客於榮衛:風性善行數變,侵入人體後,滯留於營衛之間,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經絡不通,發為疼痛。
  3. 遊走特性:風邪挾氣血而行,故痛處不定,或見皮膚麻木、瘙癢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皮膚或肌肉疼痛,位置遊移不定,或見紅腫、麻木。
  • 兼症:或伴輕微發熱、惡風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浮緩或弦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祛風通絡、調和營衛為主。

    • 方藥:可選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白朮散」,或配伍防風、羌活、當歸等祛風養血之品。
    • 隨證加減:若兼寒加桂枝,兼濕加蒼朮,氣血虛者加黃耆、川芎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針灸:取風池、合谷、血海等穴,以疏風調氣。
    • 導引按蹻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倡以導引法宣通氣血。
    • 湯熨:以溫熱藥液外敷或薰洗,助邪外透。
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風注與「風毒」相關,提出可配合拔罐或艾灸以驅邪。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臨床可酌加活血之藥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行痹」(風寒濕痹之一)區別:風注痛處遊走更明顯,且多無關節腫脹;行痹則多伴關節症狀,遇寒加重。

附:白朮散方意
白朮健脾固表,佐以防風祛風,標本兼顧,適用於體虛風注者。後世亦常用「玉屏風散」加減,以增強益氣禦風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