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腫,乃中醫病證名詞,主要分屬內科水腫與外科瘡腫兩大範疇,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各具特點,茲分述如下:
一、內科風腫(痛風腫)
源出《靈樞·五變》,又稱「痛風身腫」,屬水腫病證之一。丹溪學派認為此證因風邪挾濕熱鬱阻經絡所致,其特徵為:
- 皮表徵候:皮膚粗糙板硬,觸之麻木不仁,按壓無明顯凹陷。
- 痛勢特點:疼痛遊走不定(走註疼痛),多發於頭面或下肢,面腫多兼風熱,足腫常伴風濕。
- 脈象舌診:關脈浮洪弦,舌苔多見黃膩,反映風、熱、濕三氣交結。
病機深析:
本證根本在於「脾虛肝旺」,脾胃土氣不足則運化失職,肝木風火亢盛引動胃中風氣上逆,致清陽不升而腹脹如鼓,濁陰不降而大便閉結。風邪挾痰濕流竄經絡,氣血壅滯故見腫痛。
治法層次:
- 初發期:先投《三和散》(大黃、牽牛、檳榔等)通腑泄濁,開鬱暢氣。
- 風邪偏盛:繼用《小續命湯》加減,若便秘則去附子,佐檳榔、牽牛以降氣通便。
- 久病入絡:選用《金丹》(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載祛風活血方)發汗解鬱,使風從汗解。
- 體虛慎汗:以四君子湯為底,加升麻、柴胡升清,蒼朮、防風祛濕,標本兼顧。汗多者易方《防己黃芪湯》固表利水。
二、外科風腫
見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突發性體表腫脹,其特點為:
- 發病部位:四肢、胸背、頭項皆可驟然腫起。
- 病勢演變:初期多為風毒壅滯,若遷延失治,則氣血瘀結化熱,終至血肉腐敗成膿,甚則潰爛。
此證與內科風腫之別,在於其病位淺表,多因外感風邪毒氣,客於肌腠,阻滯營衛所致。治療當以疏風解毒、消腫散結為要,可參《外科正宗》消風散等方隨證加減。
學術辨析:
風腫之「風」在中醫理論中具雙重涵義:
- 內風:肝風內動,與脾虛相關,見於內科痛風腫。
- 外風:六淫邪氣,襲表致病,見於外科風腫。
二者雖同名而機理迥異,臨證須詳辨病位深淺與兼夾病邪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