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中血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中血脈

風中血脈為中醫病證名,屬中風證型之一,指風邪侵襲人體經絡血脈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失養而發病。此證多因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血脈之中,致使局部氣血痹阻,表現為口眼喎斜、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而數變。風邪外襲,首犯肌表,若深入血脈,則阻滯經絡氣血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」,說明風邪滯留血脈,可致營衛失和,經脈拘急。此外,內在氣血虛弱、肝腎不足者,更易受外風引動,使血脈運行失常,發為此證。

臨床表現
風中血脈以局部症狀為主,常見者如:

  • 口頰喎僻:風邪侵襲陽明、少陽經脈,致一側面部經氣不暢,出現口角歪斜、眼瞼閉合不全,即「口服喎斜」之象。
  • 肢體麻木或輕癱:風邪客於四肢經絡,氣血痹阻,可見手足肌膚不仁,或輕度運動障礙。
  • 言語蹇澀:若風邪影響舌本脈絡,則舌強不靈,言語不清。

鑒別要點
風中血脈與「中臟腑」有別,後者病位深重,多見神昏、癱瘓等重症;而風中血脈病位較淺,以經絡症狀為主,神志通常清醒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小續命湯:祛風散邪,兼溫通血脈,適用於風邪偏寒者。
  • 大秦艽湯:養血活血、祛風清熱,宜於血虛風中兼內熱者。
  • 牽正散:專治口眼喎斜,以白附子、僵蠶、全蠍祛風化痰通絡。

針灸常取陽明、少陽經穴,如地倉、頰車、合谷等,以疏調局部氣血。
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·中風門》明確指出:「口頰喎僻,乃風中血脈也。」強調此證病機在風邪滯絡,與臟腑中風有別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風中經絡,則身肢偏廢;中於血脈,則口眼歪斜。」進一步區分風邪所客之深淺層次。

風中血脈之證,反映中醫對外風致病的細緻觀察,臨床需辨明風邪兼夾(如寒、熱、痰)及正氣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