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中泣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中泣下
病證名,又稱「風冷淚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四,記載:「風衝泣下者,俗呼風冷淚是也。」此症主要表現為眼睛遇風則流淚,且淚液清冷無熱感,屬中醫「淚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 肝腎兩虛,精血虧耗,導致目竅失養,固攝無權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淚竅不密;腎主藏精,精虧則不能上承於目,致使淚液外溢。此外,風邪外襲,引動內虛,亦可加重症狀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遇風流淚,淚液清稀,無紅腫熱痛。
- 兼症:或伴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視物模糊等肝腎不足之象。
- 舌脈: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 補益肝腎、固攝止淚,常用方劑如下:
- 菊睛丸加減:以甘菊花、枸杞子補肝腎明目,巴戟天、肉蓯蓉溫腎益精,佐以防風、白芷祛風止淚。若精血虧甚,可加當歸、熟地黃養血填精。
- 其他參考方:
- 左歸丸(適用於腎陰不足者)
- 杞菊地黃丸(肝腎陰虛兼目澀者)
相關病證辨析
本症與 迎風冷淚 相似,但後者多屬輕證,僅見遇風流淚,而風中泣下常伴肝腎虛損之全身症狀。若淚液黏稠、目赤澀痛,則屬「熱淚」,需與本症鑒別。
古籍參考
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:「冷淚常流,此肝腎兩虛,精血衰少。」強調內虛為本,外風為標,治療當以調補肝腎為主,佐以祛風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不涉及現代醫學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