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中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中府

風中府,又稱中腑,出自宋代醫家許叔微所著《普濟本事方》卷一,屬中風病證範疇。中風依病位深淺及病情輕重,分為中臟中腑中經中絡,其中「中腑」為邪入較深,然未及臟腑核心,病位在六腑所屬經絡與功能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風中府之成因,多由內外合邪所致:

  1. 內因:正氣虛衰,尤以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為主,致風陽內動,痰瘀內生。
  2. 外因:外感風邪(含風寒、風熱),趁虛內襲,引動內風,上擾清竅,阻滯經絡。
  3. 病理產物:痰濁、瘀血閉阻腑絡,氣機升降失常,發為肢體偏廢、言語不利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中腑之證,較中絡、中經為重,然未若中臟之危篤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經絡症:半身不遂、口眼喎斜、肢體麻木或拘急,病位多涉陽明、少陽經。
  • 腑氣失和:二便不調(便秘或失禁)、脘腹脹滿,因六腑傳化功能受阻。
  • 神志影響:或見輕度意識蒙矓、煩躁,然無中臟之深度昏迷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通腑泄熱、祛風化痰、活血通絡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1. 風痰阻絡:選用大秦艽湯加減,祛風化痰,兼養血和營。
  2. 痰熱腑實:以星蒌承氣湯為主,通腑泄熱,滌痰開竅。
  3. 氣虛血瘀:予補陽還五湯,益氣活血,通絡復癱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中臟:病深及心、肝、腎,症見神昏、失語、遺溺,預後較差。
  • 中經:僅見經絡症狀,無腑氣失調或神志異常。

風中府之辨治,需緊扣「腑絡同病」特點,注重通腑以助經氣暢行,體現中醫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旨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葉天士亦強調,中腑證雖在經絡外顯,實與臟腑氣化密切相關,臨證需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