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疹,又稱風痧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屬中醫兒科「疹病」範疇。此症為外感風熱時邪所致之輕型出疹性傳染病,好發於五歲以下稚童,尤以冬春兩季為多見。

其病機關鍵在於風熱時邪自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鬱滯肌腠,與氣血相搏,外發肌表而成疹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風痧之發,多由胎毒內蘊,復感風熱,其邪輕淺在表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更詳述其疹象:「疹色淡紅而細小,來去迅疾,無脫屑斑痕,狀若沙粒。」

典型證候表現為:初起可見微惡風、身熱不甚、咳嗽流涕等肺衛表證,繼而周身布發玫瑰色細小丘疹,先現於頭面,後及軀幹四肢,一日內可遍及全身。疹出時常伴耳後及枕部臖核腫大,然疹退後不留色素沉著,亦無糠秕樣脫屑,此與麻疹迥異。

在辨證分型方面,除典型風熱襲表證外,臨床尚見:

  1. 邪郁肺衛型:疹色淡紅稀疏,伴咽喉紅腫,舌邊尖紅
  2. 氣營兩燔型:疹色鮮紅密集,高熱煩渴,舌絳少津
  3. 毒陷心包型(罕見):疹色紫暗,神昏抽搐,多見於先天不足患兒

治療大法當以疏風清熱、解毒透疹為主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重用連翹、銀花配竹葉,輕清宣透
  • 加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:於普濟消毒飲基礎上加蟬蛻、薄荷,增強透表之力
  • 透疹涼解湯(《張氏醫通》):適用於疹色深紅之熱毒偏盛者

外治方面,可用紫背浮萍煎湯外洗,或以《幼科發擇》所載「解肌透疹散」研末調敷腧穴。歷代醫家強調此症雖屬輕淺,然孕婦罹患可能累及胎元,故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特列「妊娠風疹」專篇以論其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