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燥為中醫病因學術語,指風邪與燥邪相兼為患,多發於秋令燥氣當令之時。此證因秋燥當令,風邪外襲,風性開泄,燥性乾澀,兩邪相合,易傷肺衛,耗損津液,臨床以「燥象」與「風邪客表」並見為特徵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時令因素
    秋季陽氣收斂,燥金主令,空氣中濕度降低,自然界燥氣盛行。若人體正氣不足,腠理不密,風邪趁虛而入,與燥相合,則成風燥之證。
  2. 病邪特性

    • 風邪: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(如頭面、肌表),致腠理疏鬆,出現惡風、頭痛、脈浮等表證。
    • 燥邪:性乾澀傷津,易損肺系(鼻、咽、肺)及皮毛,見乾咳、皮膚燥裂、舌乾少津等症。
  3. 病位與傳變
    初起多犯肺衛(表證),若未及時調治,燥熱內傳,可傷及肺陰,甚則影響肝腎陰液,轉為內燥。


臨床表現

風燥外襲,其證候特點為「表證兼燥」:

  • 衛表失和: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、鼻塞、脈浮。
  • 燥傷津液:唇燥咽乾、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、胸脅隱痛(肺絡失潤)、皮膚乾澀脫屑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薄白而乾,邊尖偏紅;脈浮澀(浮主風邪在表,澀主津虧血滯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以 「潤燥清肺,佐以疏風」 為主,根據燥邪寒熱屬性略有調整:

  1. 溫燥證(燥偏熱):

    • 代表方:桑杏湯(《溫病條辨》)
      • 桑葉、杏仁宣肺潤燥;沙參、梨皮生津;梔子清上焦熱。
    • 加減:若咽痛明顯,加牛蒡子、薄荷疏風利咽。
  2. 涼燥證(燥偏寒):

    • 代表方: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
      • 蘇葉、前胡解表散風;杏仁、桔梗宣降肺氣;茯苓、陳皮健脾化痰。
    • 加減:若咳嗽劇烈,加紫菀、款冬花潤肺止咳。
  3. 兼證處理

    • 皮膚乾癢:加當歸、生地養血潤燥。
    • 胸脅痛甚:佐鬱金、瓜蔞皮疏絡止痛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風熱犯肺:同見發熱咳嗽,但以痰黃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為辨,無明顯燥象。
  • 陰虛肺燥:屬內傷,無表證,常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風燥為外感病證,貴在早期疏解,防其化熱傷陰。治療時需注重「輕宣潤透」,避免過用辛溫助燥或苦寒冰伏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