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燥

風燥是中醫病因學術語,指風和燥相結合,多感於秋燥時令。臨床表現為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、鼻塞、脣燥、咽乾、乾咳、胸脅痛、皮膚乾澀,舌苔白薄而乾,脈浮澀等。治宜潤燥清肺為主,兼以疏風。

風燥是中醫學術語,泛指風和燥同時存在,多發生在秋季乾燥的時節。臨床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、鼻塞、脣燥、咽乾、乾咳、胸脅痛、皮膚乾燥、舌苔白薄而乾、脈浮澀等。治療主要以潤燥清肺為主,同時要疏風。

風燥的病因

風燥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風燥之邪,二是內生燥邪。外感風燥之邪,多由秋季風盛燥烈,侵襲人體而致。內生燥邪,多由肺陰不足,津液虧損,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化燥生熱所致。

風燥的病因主要分為兩方面,一是外感風燥之邪,二是內生燥邪。外感風燥之邪通常發生在秋季風大、燥烈的時候,侵襲人體而引起病癥。內生燥邪則通常是由於肺陰不足、津液虧損,或是脾胃功能虛弱、代謝失常造成體內水濕停滯,最終導致燥邪生熱。

風燥的臨床表現

  1. 頭痛:風燥侵襲頭部,常伴有頭暈、目眩、耳鳴等症狀。
  2. 發熱:風燥入侵身體會出現發熱的症狀,通常高熱伴隨惡寒、無汗、口渴、鼻塞、流涕等表現。
  3. 惡寒無汗:受風燥侵襲時出現惡寒無汗的情況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鼻塞、流涕等症狀。
  4. 鼻塞:風燥引起鼻塞,常伴有乾燥性鼻塞、流清鼻涕、打噴嚏等症狀。
  5. 脣燥:風燥侵襲口脣,引起脣部乾燥、皸裂,常伴有口乾、舌燥、咽乾等症狀。
  6. 咽乾:風燥侵襲咽喉,出現乾燥、灼熱的咽喉不適,常伴有乾咳、痰少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。
  7. 乾咳:風燥侵襲肺部,引起乾咳,咳嗽常無痰、少痰,常伴有胸痛、氣短、喘息等症狀。
  8. 胸脅痛:風燥侵襲胸腔,引起胸脅痛,疼痛類型多為隱痛、刺痛,常伴有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
  9. 皮膚乾澀:風燥引起皮膚乾燥,皮膚會變得粗糙、脫屑,常伴有瘙癢、疼痛等症狀。
  10. 舌苔白薄而乾:風燥侵襲舌體,舌苔會呈現白薄而乾燥的情況,常伴有口乾、舌燥、咽乾等症狀。
  11. 脈浮澀:風燥侵襲脈絡,導致脈搏浮滑且有澀滯感,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無汗等症狀。

風燥的治療

風燥的治療以潤燥清肺為主,同時要疏風。一些常用的方劑包括:

  1. 百合固金湯:組成成分有百合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桔梗、杏仁、川貝母、天花粉、麥冬、阿膠、白芍、生地黃等。此方劑有潤肺止咳、清熱化痰的功效。
  2. 玉屏風散:組成成分有黃芪、白朮、防風、甘草等。此方劑有益氣固表、止汗祛風的功效。
  3. 桑杏湯:組成成分有桑葉、杏仁、甘草等。此方劑有清肺潤燥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  4. 清燥救肺湯:組成成分有桑葉、杏仁、冬瓜仁、白茅根、蘆根、生地黃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百合、川貝母、桔梗、甘草等。此方劑有清肺潤燥、止咳化痰的功效。

風燥的預防

預防風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2. 多喝水,保持呼吸道濕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