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壅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壅頭痛

定義與病因
風壅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熱邪氣壅滯於頭部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生的頭痛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餘·風熱門》,屬外感頭痛範疇,多由外感風熱之邪,或素體陽盛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上擾清竅所致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頭部脹痛或跳痛,常伴頭目昏眩、面赤耳鳴、口乾咽燥,甚則惡風發熱、鼻塞流黃涕。舌質偏紅,舌苔薄黃,脈象浮數或弦數。其痛多發於前額、兩側太陽穴或巔頂,遇熱加重,得涼稍緩。

病機分析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;熱性炎上,風熱相合,壅滯頭面諸經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項,足少陽膽經布於頭側,若風熱侵襲,經氣不利,則氣血逆亂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為頭痛昏眩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疏風清熱、通絡止痛」為主,根據病位與兼證加減用藥:

  1. 主方選用

    • 羌活湯(《丹溪心法附餘》):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等,長於疏散太陽、少陽風熱,適用於頭痛連及項背者。
    • 芎芷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川芎、白芷、薄荷、荊芥穗等,善治陽明經頭痛(前額痛),兼清頭目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頭側痛甚者,加柴胡、鉤藤以疏泄少陽;
    • 巔頂痛者,加藁本、吳茱萸引藥上行;
    • 兼痰濕者,佐以半夏、陳皮化濕降濁;
    • 熱盛便結者,可加大黃、梔子通腑泄熱。

相關鑑別
需與其他頭痛證型區分:

  • 風寒頭痛:痛遇寒加重,惡寒無汗,苔白脈緊,治宜辛溫解表。
  • 肝陽頭痛:多因情志誘發,眩暈耳鳴,脈弦有力,治宜平肝潛陽。
  • 氣虛頭痛:痛勢綿綿,勞累加劇,氣短乏力,治宜益氣升清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風熱上攻,頭痛目眩者,宜清上防風湯。」強調風熱壅盛時需兼顧清瀉上焦火邪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》亦載有「風熱頭痛」治法,主張以菊花、蔓荊子等輕清之品宣散風熱。

此證若遷延不愈,可能化火傷陰,轉為肝膽鬱熱或陰虛陽亢之證,故早期疏解風熱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