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癮

風癮,又稱「隱瘄」,首見於《麻證新書》,為中醫皮膚病證之一,屬癮疹範疇。其名源於風邪外襲,與內在氣血失調相搏,發於肌表,形成疹塊隱現不定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風癮多因風邪挾寒、熱、濕等外邪侵襲,或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致營衛不和、氣血壅滯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疹塊忽隱忽現,遊走不定;若兼寒邪則瘙癢遇冷加劇,兼熱邪則疹色偏紅、灼熱,兼濕邪則疹腫糜爛、滲液。

臨床表現

風癮典型症狀為皮膚突發大小不一疹塊,邊界清晰,色紅或蒼白,瘙癢劇烈,時發時消,消退後不留痕跡。發作部位多見於四肢、軀幹,嚴重者可波及全身,或伴隨發熱、惡風、關節痛等表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型:疹色淡白,遇風冷加重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。治宜疏風散寒,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  2. 風熱型:疹色鮮紅,灼熱瘙癢,遇熱加劇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反覆發作,疹色淡紅,勞累後加重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當歸飲子加減。
  4. 濕熱蘊結型:疹塊腫脹糜爛,滲液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祛濕,方用萆薢滲濕湯五苓散加減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為核心,注重調和營衛、疏通氣血。外治可配合針灸(取穴曲池、血海、三陰交等)或藥浴(如艾葉、苦參煎湯外洗),以祛風止癢。

風癮之證,雖以皮膚表現為主,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臨床須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