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懿,又稱風癔,屬中風重證範疇,病位深及臟腑,為中醫古籍所載「風中臟腑」之典型證候。其臨床特徵以猝然昏仆、神識蒙蔽為主症,伴見舌體強硬、言語謇澀或失語,喉間痰鳴窒塞如拽鋸之聲,正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述:「奄忽不知人,咽中塞,窒窒然,舌強不能言」。
病機探微
此證核心病機在於痰濁與風火相搏,壅閉心竅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闡明其乃「痰水製火,閉塞心竅」所致,具體可分兩大證型:
- 痰火閉竅:多因肝陽暴亢,挾痰火上擾清空,痰熱膠結阻遏神機。症見面赤氣粗、喉間痰聲轆轆、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治當清心滌痰開竅,方選牛黃清心丸,取牛黃、黃連清心火,麝香、冰片通竅醒神,佐以膽南星、全蠍熄風化痰。
- 虛風挾痰:緣於素體氣虛痰盛,風痰乘虛內動,上蒙清竅。症見面色㿠白、汗出肢軟、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滑無力。治宜益氣化痰通絡,方用導痰湯加減,以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化痰燥濕,人參、甘草扶助正氣,配伍天麻、鉤藤平熄內風。
鑑證要點
古醫家以汗出與否、肢體軟硬判預後吉凶:「有汗身軟者可治,無汗身直者難療」。蓋汗出提示衛陽尚通,身軟反映經脈未全閉阻;若見無汗、肢體強直,則為陽氣閉絕、陰血枯涸之危候。此與現代醫學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程度評估頗有暗合之處。
歷代醫家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:「風懿舌喑不語,有因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者」,補充了腎虛精虧致喑的病理機轉。明代張景岳則強調「五志過極皆能生風」,提示情志因素在本病發生中的重要性。清代王清任從瘀血論治,於《醫林改錯》中創補陽還五湯,為氣虛血瘀型風懿提供治療思路。
此證涉及現代醫學腦血管意外、癲癇發作等急重症,然中醫辨證尤重痰、火、虛、風之交互作用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