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癔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,又稱「風懿」,屬中風病證之一。此症多因正氣內虛,風邪乘虛侵襲,或情志失調、痰濁內生,導致氣血逆亂,上犯腦絡,神明失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風侵襲:風為百病之長,易夾寒、熱、濕等邪氣襲人。若衛外不固,風邪入中經絡,可閉阻清竅,發為風癔。
  2. 內風妄動:肝腎陰虛,陽亢化風,或痰火內擾,風火相煽,上擾神明,致突然昏仆、言語謇澀。
  3. 痰瘀阻絡:脾虛生濕成痰,或氣滯血瘀,痰瘀互結,阻塞腦絡,神機失用,而見猝然昏聵、口眼喎斜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,伴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或言語不利,甚則失語。
  • 兼症:或見痰鳴漉漉,面赤氣粗(屬陽證);或面色蒼白,肢冷汗出(屬陰證)。
  • 舌脈:舌質多暗紫,苔白膩或黃膩;脈弦滑或沉細,因證型而異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痰閉竅

    • 證候:昏仆痰壅,喉中鳴響,舌強不語,肢體拘急。
    • 治法:豁痰熄風,開竅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滌痰湯合至寶丹加減。
  2. 肝陽暴亢

    • 證候:面紅目赤,躁動不安,口噤項強,脈弦勁有力。
    • 治法:鎮肝熄風,滋陰潛陽。
    • 方藥:鎮肝熄風湯或天麻鉤藤飲。
  3. 氣虛血瘀

    • 證候:神疲乏力,半身不遂,言語謇澀,脈細澀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活血,化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補陽還五湯加減。

古籍考據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風癔者,由體虛受風,風邪入於陰經故也……其狀奄忽不知人,喉裏噫噫然有聲,舌強不能言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明,此症與「類中風」相關,強調內傷積損為本,外風引動為標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風痱:以肢體癱瘓為主,神志尚清。
  • 風痹:關節疼痛遊走,無神昏之象。
  • 厥證:突然昏厥,多無口眼喎斜,醒後如常。

風癔屬中風重證,臨床須辨明閉證、脫證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結合針灸、推拿等法以通經活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