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癢
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癢候》,其云:「虛則邪氣往來,故肉癢也。」指出風癢之成因多與體虛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襲表,鬱於肌膚,化熱生風,以致皮膚搔癢難忍。
病因病機
- 衛虛風襲: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風邪外客,鬱於皮毛之間,與內熱相搏,發為癢症。
- 血虛風燥:陰血虧虛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常見於久病或老年患者,癢感多伴乾屑。
- 濕熱蘊結:風邪夾濕熱鬱滯肌表,癢處多見紅疹、滲液,好發於濕熱環境或飲食不節者。
辨證要點
- 風熱型:癢無定處,皮膚灼熱,疹色偏紅,遇熱加重,舌紅苔薄黃。
- 血虛型:癢感夜間尤甚,皮膚乾燥脫屑,舌淡少苔,脈細。
- 濕熱型:搔抓後滲液糜爛,疹色暗紅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法方藥
- 疏風清熱:適用於風熱襲表,方選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以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祛風,石膏、知母清熱,當歸、生地涼血養血。
- 養血潤燥:針對血虛風燥,可用 當歸飲子(《濟生方》),以四物湯為基礎,加何首烏、白蒺藜滋陰祛風。
- 清熱除濕:濕熱蘊膚者,宜 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,配伍黃柏、赤茯苓等化濕解毒。
外治輔法
- 風熱者可外擦 三黃洗劑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;
- 血虛風燥宜以 潤肌膏(當歸、紫草、麻油)滋養肌膚;
- 濕熱滲液多用 青黛散(青黛、滑石)外撲收濕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風癢由風邪客於皮膚,鬱久化熱。」強調風邪鬱而化熱之病機;《外科啟玄》亦載:「癢屬風,痛屬火。」進一步區分風癢與他證之異。
此證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用藥當隨證加減,如風盛加鉤藤、殭蠶;血熱甚加丹皮、紫草;濕重配蒼朮、土茯苓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