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眼
病證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為外障眼病之一,主因風熱外邪侵襲目竅所致。歷代醫家對其症狀與病機有不同闡述,可分述如下:
古籍論述
- 《銀海精微》
描述風眼特徵為「拘急牽颼,瞳青胞白,癢而清淚,不赤不痛」,強調其病位在肝(瞳仁屬肝)與肺(白睛屬肺),因風邪客於目系,引動肝肺氣機失調,故見眼瞼拘急、瞳仁色青而白睛無赤腫,發癢流淚卻無明顯熱痛感,屬風勝於熱之證。 - 《諸病源候論》
提出「冒觸風日,風熱之氣傷於目」為病因,臨床可見「眥瞼皆赤爛,見風彌甚」,即眼眥與眼瞼紅赤糜爛,遇風加重,此為風熱夾濕上攻目絡之象,後世亦通稱此類證候為風眼。
病機與辨證
- 核心病機:風性善行數變,易與熱邪相合上擾清竅。風勝則癢、熱勝則赤,若兼濕邪則見瞼緣赤爛。
- 證型分類:
- 風邪偏盛:目癢淚清、白睛微紅、眼瞼輕顫,舌淡紅苔薄白,脈浮。
- 風熱夾濕:眥瞼赤爛、眵黏畏光,遇風加重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治法與方藥
-
祛風止癢為主
- 基礎方選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荊芥、防風等),疏風清熱。
- 若癢甚,可加蟬蛻、白蒺藜以增強祛風之力;若瞼緣赤爛,加黃芩、梔子清熱燥濕。
-
外治法輔助
- 傳統以菊花、桑葉煎湯燻洗,或配合針刺風池、合谷等穴以疏泄風熱。
與其他眼病鑑別
- 火眼(天行赤眼):以白睛紅赤灼痛、眵多黏結為特徵,屬熱毒熾盛,與風眼之癢為主、熱象較輕不同。
- 瞼弦赤爛(瞼緣炎):病位局限於瞼緣,多因脾胃濕熱,與風眼之風邪外襲有異。
風眼之治,重在辨明風、熱、濕之偏勝,靈活運用疏風、清熱、化濕之法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