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牙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牙痛

風牙痛為中醫病名,屬牙痛證型之一,主因風邪侵襲牙齦、齒根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」風邪善行數變,常夾雜寒、濕、熱等外邪共同為患,導致牙齒疼痛,其特點為發病急驟、痛無定處,或伴牙齦腫脹、牽連頭面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:風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循經上擾,滯於牙齦,阻滯經絡氣血,發為疼痛。
  2. 風寒相搏:若風邪夾寒,寒性收引,凝滯脈絡,則牙痛遇冷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3. 風熱上攻:風邪化熱或與熱相合,燔灼牙齦,可見牙齦紅腫、灼熱疼痛,甚則化膿。
  4. 風濕鬱阻:風夾濕邪,黏滯不散,牙痛纏綿,伴牙齦酸脹、咀嚼無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邪偏盛:牙痛遊走不定,或連及頰腮,惡風,舌苔薄白,脈浮。
  • 風寒證:牙痛遇寒加重,牙齦不紅不腫,口不渴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  • 風熱證:牙齦紅腫熱痛,或滲血溢膿,口乾欲飲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• 風濕證:牙痛綿長,牙齦酸脹,咀嚼無力,頭身困重,苔白膩,脈濡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風牙痛,首重祛風,兼以散寒、清熱或化濕,依證選方:

  1. 風邪為主:選用川芎茶調散加減,疏風止痛,配白芷、細辛引經上行。
  2. 風寒證: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羌活勝濕湯,溫經散寒、祛風通絡。
  3. 風熱證:以銀翹散加石膏、黃芩、升麻,清熱解毒、疏風透邪。
  4. 風濕證:選羌活勝濕湯平胃散,祛風勝濕、調和脾胃。

針灸療法

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,如合谷(手陽明原穴)、頰車下關以通絡止痛;風熱加曲池外關疏風泄熱;風寒加風池列缺散寒解表。

風牙痛之辨證,須細察兼夾之邪,調理氣血陰陽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齒牙之病,必察其本。」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四時氣候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