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牙

風牙,又稱風牙痛,為中醫病名之一,指因風邪侵襲牙齦或牙齒所引發之疼痛。此症多見於外感風邪或體虛受風後,風邪循經上擾,滯留於齒齦之間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牙痛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風牙痛之成因主要與風邪外襲相關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,頭面部為諸陽之會,故風邪易上犯牙齦。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牙齦本有虛損,風邪更易乘虛而入,與體內痰濕、熱毒相搏,阻滯經絡,引發疼痛。此外,《醫學入門》提及「玉池潤而風牙自逸」,指出牙齦失養、津液不足亦可能加重風邪侵擾,導致牙痛反覆發作。

臨床表現

風牙痛之特點為:

  1. 疼痛性質:痛勢劇烈,或呈遊走性,遇風寒刺激加重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牙齦腫脹、輕度發紅,甚則牽連頭面,伴有頭痛、惡風等表證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或浮數,反映風邪在表或兼有化熱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風牙痛之治療,以疏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主,兼顧清熱或散寒。傳統方劑如玉池散(記載於《醫學入門》),專治風蛀牙痛,其組方多含防風、細辛、白芷等祛風止痛之品,配合當歸、生地等養血潤燥,以達「玉池潤而風牙自逸」之效。若風邪化熱,可加黃芩、石膏以清泄胃火;若風寒偏盛,則佐以荊芥、羌活溫散寒邪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風牙痛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故風邪侵襲陽明經時,易誘發牙痛。此外,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若腎陰虧虛,牙齦失養,風邪更易乘虛客之,形成本虛標實之證。

此症需與胃火牙痛虛火牙痛等鑑別:胃火牙痛多伴口臭、便秘,虛火牙痛則見牙齒鬆動、隱痛綿綿,而風牙痛以風邪外襲為標,治療首重祛風。

(註: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