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眩

風眩為中醫病名,指因風邪、風痰上擾清竅,或臟腑氣血失調所致之眩暈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婦人雜病諸候》,又稱「風頭眩」,臨床表現以頭暈目眩、視物旋轉為主,甚則伴嘔惡、頭痛、耳鳴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風眩之發,多與「風」相關,蓋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易夾他邪為患。其病機可分三類:

  1. 外風侵襲:風邪上犯頭目,擾動清陽。若兼寒邪,則為「風寒眩暈」,症見頭痛惡寒、鼻塞脈浮緊;若兼熱邪,則為「風熱眩運」,症見頭脹煩熱、口渴舌紅。
  2. 內風妄動:肝陽化風或陰虛風動,挾痰上擾。如「風痰眩暈」,因脾虛生痰,肝風夾痰上蒙清竅,症見眩暈嘔逆、胸悶苔膩。
  3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清陽不升,腦失所養,亦可致眩,此類雖非直接因風,然虛風內生者亦歸屬廣義風眩範疇。

文獻溯源

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婦人風眩與「體虛受風」相關,強調風邪趁虛內侵之機轉。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另提出「風眩」為癲癇別稱,謂:「痰熱相感而動風,風心相亂則悶瞀。」此說將風眩與痰熱風動所致之精神昏瞀聯繫,成人稱「癲」,小兒則為「癇」,拓展其病證內涵。

證型分述

  1. 風寒眩暈:外感風寒,頭痛連項,惡寒無汗,治宜疏風散寒,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。
  2. 風熱眩運:風熱上攻,頭目脹痛,面赤咽乾,治宜清熱疏風,方用桑菊飲合天麻鉤藤飲。
  3. 風痰眩暈:痰濁中阻,頭重如裹,嘔吐痰涎,治宜化痰熄風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  4. 肝陽化風:眩暈耳鳴,急躁易怒,治宜平肝潛陽,方用鎮肝熄風湯。

與其他眩暈之鑑別

風眩須與「氣虛眩暈」、「血虛眩暈」等區分。後者多無外風或肝風見證,而以倦怠乏力、面色蒼白為主,治當益氣養血,如歸脾湯之類。

風眩一證,涵蓋外感內傷,虛實夾雜,臨床須辨明風邪性質與兼夾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既反映風病之變幻多端,亦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