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癬

風癬為中醫皮膚病名,屬「諸癬」之一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其病因多由外感風邪,或寒濕冷氣侵襲肌表,與氣血相搏,鬱滯於皮膚腠理而成。巢氏描述其症狀為:「皮肉隱疹,如錢文(古錢幣圓形),漸漸增長,或圓或斜,癢痛有匡,郭裡生蟲,搔之有汁。」意指患處皮膚出現圓形或斜形斑塊,邊界清晰,伴有瘙癢或疼痛,搔抓後可滲出液體,嚴重者甚至「抓搔頑痺,不知痛癢」,表現為局部麻木不仁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風癬的形成與「風邪」關係密切。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,易夾雜寒、濕等邪氣侵襲人體。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肝鬱血虛,風邪乘虛客於肌膚,與氣血相搏,導致經絡阻滯,氣血失和,皮膚失養,遂生癬疾。此外,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亦可能化熱生風,加重瘙癢症狀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肝鬱風燥證:患處皮膚乾燥脫屑,瘙癢劇烈,伴心煩易怒,舌紅苔薄黃。治宜疏肝熄風、養血潤燥,方選 逍遙散 加減,或 當歸飲子 配合鉤藤、白蒺藜等祛風止癢之品。
    • 濕熱蘊膚證:皮損潮紅糜爛,滲液明顯,舌苔黃膩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 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 加減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可選用 土槿皮酊癬藥水 等外擦,以殺蟲止癢。傳統亦常用 苦參湯 煎洗,或 青黛散 調敷患處,以清熱燥濕。

與現代醫學對應關係
風癬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體癬」,由真菌感染引起,好發於潮濕悶熱環境。中醫強調「祛風除濕」與「調和氣血」並重,不僅針對病原,更注重整體機能調節,以改善內在環境,防止復發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:「癬乃風熱濕蟲四者為患……發於肌表,形如雲片,頑痺瘙癢。」說明風癬的複雜病機涉及多種邪氣,治療需辨證施治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