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虛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虛腰痛

病證名,屬中醫腰痛範疇,指因腎氣虧虛,復感風冷邪氣,侵襲腰部經絡所致之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翼·腰背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腎虛為本,風冷為標」,正虛邪湊,經絡受阻,氣血不暢,故發為腰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為本:腰為腎之府,腎氣不足則腰脊失養,易受外邪侵擾。
  2. 風冷乘虛:風性善行數變,冷性收引凝滯,風冷合邪,乘腎虛之際客於腰脊,阻滯經脈,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掣痛、拘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痛特徵:痛勢抽掣,或拘急酸楚,常上連脊背,遇風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  • 脈象:尺脈虛浮(腎虛之徵),或兼見弦緊(風冷外束)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畏寒、肢冷、乏力等腎陽不足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益腎固本,祛風散寒」為主,標本兼治。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獨活寄生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等,補肝腎、祛風濕,適用於腎虛兼風寒濕痺。
    • 甘豆湯(《聖濟總錄》):甘草、黑豆,簡便方,和中緩急,輔助祛風。
    • 若腎陽虛甚,可酌加右歸丸、青娥丸溫補腎陽;風邪偏盛,加防風、秦艽以增強祛風之力。
  2. 經絡調理

    •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委中等穴,補腎氣、通經絡。
    • 推拿:循足太陽膀胱經揉按,鬆解筋脈拘急。

古籍佐證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腎主腰腳,其經虛,風冷客之,故腰痛也。」強調腎虛與外邪相合為病;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此類腰痛當「辨其虛實,審其寒熱」,虛實並調。

風虛腰痛之治,重在補瀉得宜,臨證需細辨腎虛與風冷之輕重,靈活用藥,以復氣血之暢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