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瀉 風瀉,病證名,又稱風泄。風瀉是一種急性腹瀉,多因感受風寒之邪,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以致腸道傳導失常,水谷不化,下利清稀,或兼有腹痛、嘔吐、腸鳴、腹脹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腹瀉:多為急性發作,每日大便數次,甚至十餘次,糞便稀薄,色白或黃,質稀如水,無臭味,或夾有少量黏液,或伴有腹痛、嘔吐、腸鳴、腹脹等症狀。
  2. 腹痛:多為陣發性絞痛,可伴有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  3. 腸鳴:多為急促而高亢的腸鳴音。
  4. 腹脹:多為輕度脹滿,可伴有腹痛、嘔吐等症狀。
  5. 其他:如發熱、頭痛、全身不適等。

診斷與治療 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急性腹瀉、腹痛、嘔吐、腸鳴、腹脹等症狀,並結合病史、體徵等進行綜合判斷。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止瀉止痛為主,可選用中成藥如葛根芩連湯、黃連素、白痢散等。

預防方法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過於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5. 平時可以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
風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併發症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風瀉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