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瀉(風洩)
風瀉,又稱風洩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卷四。其病因多與外感風邪或肝脾失調相關,屬「泄瀉」範疇,臨床特徵為大便溏泄、腸鳴腹痛,且多伴隨風邪致病之象,如惡風、脈浮等表證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襲表,內犯脾胃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若風邪客於肌表,內傳脾胃,可致運化失常,清濁不分而泄瀉。
- 肝氣乘脾:情志失調或風木之氣過盛,肝氣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水穀下趨大腸而成瀉。
- 脾虛受風:素體脾虛,復感風邪,正氣不足則風邪內陷,引發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大便稀溏或水瀉,排便次數增多,腸鳴輒瀉,腹痛陣發,痛後即瀉。
- 兼症:或見惡風、頭痛、鼻塞等表證;若因肝鬱,可伴脅脹、噯氣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薄膩,脈浮弦或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解表,健脾化濕:適用於風邪外襲者,方選 藿香正氣散 加減,或 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防風、陳皮)以調和肝脾、祛風止瀉。
- 抑肝扶脾:若因肝氣乘脾,可用 逍遙散 合 痛瀉要方,疏肝理氣,健脾止瀉。
- 益氣固表:脾虛衛弱受風者,宜 參苓白朮散 佐防風、黃芪,益氣健脾兼祛風邪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學入門》指出風瀉與風邪內擾相關,強調「風勝則動」的特性,致腸腑傳導失常。
- 《醫宗必讀·泄瀉》進一步區分外感與內傷泄瀉,風瀉屬外感範疇,治法當「隨其所因而調之」。
風瀉之辨證,需結合表裡虛實,尤重風邪與肝脾關係,臨床須細察病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