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消

一、病名釋義
風消為中醫病證名,其概念可分為兩類:

  1. 燥火三消範疇:見於《癥因脈治·卷三》,指因燥熱化火傷津所致的消渴證,屬「燥火三消」之一。其病機為肺胃燥熱,灼傷陰液,症見多飲、多食、消瘦,與現代醫學糖尿病部分表現相似。
  2. 心脾兩虛證:源自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謂「二陽之病發心脾……其傳為風消」,指因情志鬱結,心脾受損,精血虧虛而形體日漸消瘦之病證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  1. 燥火風消

    • 外因:感受燥熱之邪,或飲食辛燥,積熱化火。
    • 內因:陰虛體質,津液不足,燥火內熾,上灼肺津,中耗胃陰,下劫腎水,致三焦燥熱。
  2. 心脾風消

    • 情志所傷:思慮過度,心脾兩虛,氣血生化不足。
    • 精血虧耗:心主血,脾統血,心脾受病則血虛;「不得隱曲」(情志抑鬱)進一步導致女子經閉(不月),氣血不榮形體,肌肉消鑠。

三、臨床表現

  1. 燥火風消

    • 主症:口渴引飲、消穀善饑、尿頻量多、形體消瘦。
    • 兼症:口乾舌燥、心煩失眠、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或細數。
  2. 心脾風消

    • 主症:肢體酸軟無力、日漸發熱(虛熱)、肌肉消瘦、女子月經閉止。
    • 兼症:胸膈痞悶、心悸怔忡、面色萎黃、舌淡少苔,脈細弱或弦細。

四、治法與方藥

  1. 燥火風消

    • 治則:清熱潤燥,生津止渴。
    • 方例:
      • 白虎加人參湯(清肺胃熱,益氣生津)
      • 玉女煎(清胃熱,滋腎陰)
      • 消渴方(黃連、生地汁等,清熱養陰)。
  2. 心脾風消

    • 治則:調補心脾,益氣養血。
    • 方例:
      • 黃芪羌活飲(補氣升陽,祛風通絡,適用兼表虛者)
      • 人參荊芥湯(益氣疏肝,調和營衛)
      • 逍遙散(疏肝解鬱,健脾養血)
      • 歸脾湯(補益心脾,安神定志)
      • 烏骨雞丸(補肝腎,調衝任,用於經閉消瘦)。

五、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素問》強調「二陽之病」(胃與大腸)與心脾的關聯,指出情志鬱結(不得隱曲)為風消之始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註解:「憂思傷脾,鬱結傷心,病及陽明,則精血漸耗,形消風動。」
  • 清代《類證治裁》進一步區分風消屬「虛勞」範疇,主張「填精益髓」與「調和中州」並重,反映其病機複雜性。

六、與現代醫學關聯
風消症狀可見於現代「神經性厭食症」「慢性消耗性疾病」或「內分泌失調」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節,非單純對症,需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