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癇,病證名,首見於《脈經》,為癇證之一類,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多端,今詳述如下:

一、病因病機

  1. 成人風癇 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指出:「由心氣不足,胸中蓄熱,復感風邪」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  • 心氣虛損,神明失養
  • 痰熱內蘊,上擾清竅
  • 風邪外襲,引動內風 三因相合,致風火痰熱交熾,竄擾經絡而發病。
  1. 小兒風癇 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風邪內侵,肝風妄動」為主要病機:
  • 小兒肝常有余,易化火生風
  • 腠理疏鬆,風邪易襲
  • 將養失宜,氣血失和

二、臨床特徵 (一)成人證候

  • 發作性症狀:突然昏仆、肢體抽搐
  • 風動之象:搖頭噤口、手足顫掉
  • 痰熱徵兆:口吐涎沫、喉中痰鳴
  • 神志異常:夢中叫呼、發作後困倦

(二)小兒特殊表現

  1. 先兆症狀:手指屈伸如數物狀
  2. 肝經風熱:目青面赤、驚啼不安
  3. 抽搐特點:瘈瘲(抽掣)、目睛上視

三、證型分類

  1. 風熱上擾型
  • 主證:發熱頭痛後即發抽搐
  •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  • 病機:外感風熱引動肝風
  1. 痰熱風動型
  • 主證:喉間痰鳴、抽搐劇烈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• 病機:痰熱內盛,風火相煽
  1. 氣虛風動型
  • 主證:抽搐無力、發作頻繁
  • 舌脈:舌淡脈弱
  • 病機:心氣不足,虛風內動

四、治療方藥 (一)經典方劑

  1. 茯神湯(《聖濟總錄》)
  • 組成:茯神、人參、遠志等
  • 功效:益氣安神,熄風定癇
  1. 鉤藤丸(《聖濟總錄》)
  • 主藥:鉤藤、天麻、全蠍
  • 作用:平肝熄風,鎮痙止搐

(二)小兒專方

  1. 消風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  • 特色:羌獨活並用,祛風透邪
  • 配伍:防風配天麻,熄風止痙
  1. 利驚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  • 組成:天竺黃、青黛等
  • 功效:清熱化痰,開竅醒神

五、相關病證辨異

  1. 與癱瘓鑑別 《奇效良方》所述「手足偏廢」之證:
  • 病位:多在經絡,涉及肝腎
  • 特點:偏癱伴口眼歪斜
  • 現代對應:中風後遺症
  1. 與急驚風區別
  • 病程:風癇反覆發作,急驚多為初發
  • 神志:風癇發作後多嗜睡,急驚易醒

六、病機探微

  1. 風邪特性
  • 善行數變:發作突然,變化迅速
  • 輕揚開泄:多見頭面、肢體上部症狀
  1. 痰熱互結
  • 痰濁上蒙:致神昏、吐涎
  • 熱極生風:見抽搐、身熱
  1. 肝風內動
  • 肝陽化風:面赤目青
  • 血虛生風:搐搦無力

此證治療當遵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則,發作期重在熄風開竅,休止期宜調補氣血、健脾化痰。歷代醫家尤重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常於方中佐以養血活血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