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風癇,病證名。出《脈經》。
1.癇的一種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「風癇病者,由心氣不足,胸中蓄熱,而又風邪乘之。病間作也。其候多驚,目瞳子大,手足顫掉,夢中叫呼,身熱瘈瘲,搖頭噤,多吐涎沫,無所覺知是也。」選用茯神湯、鉤藤丸等方。參見癇條。
2.小兒癇證之一。《千金要方》卷五:「初得之時,先屈指如數,乃發作者,此風癇也。」選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消風丸(膽星、羌活、獨活、人參、防風、天麻、川芎、荊芥、細辛)、利驚丸(天竺黃、青黛、輕粉、牽牛)等方。
3.外感風邪而致的抽搐。《幼科證治準繩》:「風癇,因將養失度,血氣不和,或厚衣汗出,腠理開舒,風邪因入之,其病在肝,肝主風。驗其證:目青、面紅、發搐。」
4.手足偏廢如癱瘓之證。見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「風癇為病,廢手足,或一手一足,或兩手兩足,如癱不隨,或睫眼,或睫口,或口牽引頰車。」多見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等。
風癇是一種以抽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,多見於小兒,其發病原因主要有外感風邪、內傷心脾、肝腎不足等。外感風邪是風癇的主要發病原因,風邪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導致氣血不通,筋脈失養,而出現抽搐。內傷心脾是風癇的另一發病原因,心主神明,脾主運化,心脾功能失調,可導致氣血不足,痰濕內生,痰濁阻遏經絡,而出現抽搐。肝腎不足也是風癇的發病原因之一,肝主藏血,腎主藏精,肝腎不足,精血虧虛,可導致筋脈失養,而出現抽搐。
風癇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抽搐、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口眼歪斜、肢體麻木、半身不遂等。治療風癇,應根據其發病原因,辨證施治。外感風邪引起的風癇,可用辛溫解表、祛風散寒、止痙的藥物治療,如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等。內傷心脾引起的風癇,可用健脾益氣、養血安神的藥物治療,如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等。肝腎不足引起的風癇,可用滋補肝腎、填精補髓的藥物治療,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巴戟天、肉蓯蓉等。
風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.注意天氣變化,避免受涼感冒。
2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3.注意飲食營養,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。
4.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5.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