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溫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溫嗽
風溫嗽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溫之邪侵襲肺衛,導致肺失宣降而引發的咳嗽。此證多見於春夏季節,因風溫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人體,上犯肺系,使肺氣壅遏不暢,發為咳嗽。
病因病機
風溫嗽的主要病因為外感風溫之邪。風溫屬溫病範疇,兼具風邪與溫熱之性。風邪善行數變,溫邪易傷津耗氣,兩者相合,侵犯肺衛,使肺失清肅,氣逆而咳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陰虛或肺氣不足,更易受邪氣侵襲,使病情加重。
臨床表現
風溫嗽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咳嗽:咳聲輕揚,痰少或痰黏難咯,甚則嗆咳無痰。
- 咽喉不適:咽痛或咽喉乾癢,聲音嘶啞。
- 頭面症狀:頭脹或頭痛,伴有身熱微惡風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微黃;脈浮數或浮滑。
治療原則
風溫嗽的治療以清輕涼解、疏風宣肺為主,忌用辛溫燥烈之品,以免助熱傷津。常用藥物如下:
- 疏風清熱:桑葉、薄荷、連翹,質輕性涼,透邪外達。
- 宣肺止咳:杏仁、桔梗,開提肺氣,止咳化痰。
- 潤肺生津:沙參、麥冬,防溫邪耗傷肺陰。
- 清熱化痰:象貝母(浙貝母),化痰散結,兼清肺熱。
- 調和諸藥:甘草,緩急和中,兼能利咽。
常用方劑
臨床可選用桑菊飲加減,該方出自《溫病條辨》,專治風溫初起,咳嗽身熱。若兼咽喉腫痛,可加牛蒡子、玄參;若痰黏難咯,可加瓜蔞皮、枇杷葉。
鑒別診斷
風溫嗽需與其他外感咳嗽相區別:
- 風寒咳嗽:咳痰稀白,惡寒重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咳嗽:痰黃稠,發熱明顯,脈浮數,但無風溫之頭脹咽痛特徵。
- 燥邪咳嗽:乾咳無痰,口鼻乾燥,多見於秋季。
風溫嗽的辨證關鍵在於把握風溫合邪的特點,治療時注重輕清透邪,同時顧護肺津,以恢復肺氣宣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