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溫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溫痙
病證名,屬小兒痙病之一,因感受風溫之邪而發,臨床以痙攣、抽搐為主要表現。此證多見於溫病初期,風溫之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內犯肺衛,化熱生風,上擾清竅,引動肝風,故見筋脈拘急、項背強直等症。
病因病機
風溫痙的成因,主要為外感風溫邪氣。風性輕揚,溫性炎上,二者相合,易襲陽位。風溫初犯,多先傷肺衛,肺失清肅則見咳嗽;若邪熱內傳,燔灼肝經,肝風內動,則發為痙病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,故風溫之邪易引動肝風,形成痙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身熱、咳嗽、煩躁不安,繼而出現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、目睛上視。
- 兼症:或見神昏譫語、喉中痰鳴、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若熱陷心包,可伴見高熱不退、意識模糊,甚則昏迷。
治法與方藥
- 邪在肺衛:症見咳嗽、微熱,尚未化熱動風者,治宜辛涼透表,宣肺止咳,方用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,以桑葉、菊花疏風清熱,杏仁、桔梗宣肺止咳,連翹、薄荷清透邪熱。
- 熱盛動風:若見高熱抽搐,宜清熱熄風,方用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,以羚羊角、鉤藤涼肝熄風,配合桑葉、菊花疏風透熱,茯神安神定志。
- 熱陷心包:兼見神昏譫語者,需芳香開竅,佐以清心豁痰,可選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等,以牛黃、麝香開竅醒神,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黃連清心解毒。
鑒別要點
風溫痙需與其他痙病相區別:
- 暑痙:多發於夏季,因暑熱熾盛引動肝風,常見壯熱、頭痛如劈,治以清暑熄風。
- 濕熱痙:因濕熱蘊結經絡,症見身熱不揚、痙攣伴胸悶嘔惡,治宜清化濕熱。
- 陰虛動風:多見於溫病後期,因真陰虧耗、虛風內動,症見手足蠕動、舌乾絳,治宜滋陰熄風。
文獻溯源
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明確指出:「風溫咳嗽致痙者,用桑菊飲。」強調風溫初起宜輕清宣透,防其化熱生風。若邪熱內陷,則需及時清熱開竅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隨證治之」的辨證思想。
風溫痙的治療,重在把握邪熱傳變的層次,初期透邪外出,中期清熱熄風,末期顧護陰液,此為臨證之要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