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熱得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表熱得寒證
表熱得寒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同時出現表熱與裡寒之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其病機多因體內素有虛寒,復感風熱外邪,導致外熱內寒、寒熱錯雜之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
- 內有虛寒:患者素體陽氣不足,脾胃虛弱,或久病傷陽,致使裡寒內生。
- 外感風熱:外邪侵襲肌表,風熱之邪鬱於衛分,形成表熱。
此二者相合,則呈現表層有熱、內裡有寒之矛盾證候,即為「表熱得寒證」。
臨床表現
- 表熱症狀:發熱、微惡風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口渴、舌邊尖紅、脈浮數。
- 裡寒症狀: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嘔吐清涎、四肢不溫、大便溏薄、舌質淡白、脈沉遲。
證候分析
表熱為外邪客於肌表,衛氣與邪相爭,故見發熱、脈浮數等陽熱之象;裡寒則因陽虛陰盛,臟腑失於溫煦,故見腹痛、肢冷等陰寒之徵。此證寒熱並見,需細辨表裡病位及虛實性質。
治療原則
治宜解表清熱、溫裡散寒,方劑可選用:
- 桂枝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解表清熱兼溫中散寒,適用於表熱未解而裡寒明顯者。
- 葛根芩連湯合附子理中湯:前者清解表熱,後者溫補脾陽,適合表熱裡寒並重之證。
鑒別診斷
需與表寒裡熱證(如大青龍湯證)區別,後者為外感風寒、內有鬱熱,表現為惡寒重、無汗而煩躁;而「表熱得寒證」則以外熱內寒為特徵,二者病機與治法迥異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寒熱錯雜」的複雜病機,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辨表裡寒熱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