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溫,病名。

  1. 因感受風熱之邪發生於春季的新感溫病。見《溫熱經緯.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》。主要症狀有發熱、頭痛、咳嗽、口渴、脈浮數等。初起邪在肺衛,治宜辛涼透表以驅邪外出,方用桑菊飲、銀翹散。若肺衛受邪失於清解,漸入陽明氣分,肺胃受病,證見咳嗽而喘,煩渴汗出,胸悶脈數,治宜麻杏石甘湯開肺平喘,直清里熱。如見高熱神志昏迷,手足瘈瘲,脈數疾者,為熱盛劫津,逆傳心包,營血受灼,肝風內動,治宜清營泄熱,平肝熄風,用羚角鉤藤湯、犀角地黃湯、清營湯、至寶丹、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。如正氣大傷虛脫者,急宜回陽固脫,用參、附、龍、牡合生脈散。
  2. 指溫病誤汗的變證。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》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」治以萎蕤湯等方。

風溫,是指因感受風熱之邪引起的溫病。風溫多發生於春季,其主要症狀有發熱、頭痛、咳嗽、口渴、脈浮數等。初起時,邪在肺衛,治宜辛涼透表以驅邪外出,方用桑菊飲、銀翹散。若肺衛受邪失於清解,漸入陽明氣分,肺胃受病,證見咳嗽而喘,煩渴汗出,胸悶脈數,治宜麻杏石甘湯開肺平喘,直清里熱。如見高熱神志昏迷,手足瘈瘲,脈數疾者,為熱盛劫津,逆傳心包,營血受灼,肝風內動,治宜清營泄熱,平肝熄風,用羚角鉤藤湯、犀角地黃湯、清營湯、至寶丹、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。如正氣大傷虛脫者,急宜回陽固脫,用參、附、龍、牡合生脈散。

風溫,也可以是指溫病誤汗的變證。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》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」治以萎蕤湯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