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溫

風溫乃中醫溫病學重要病名,屬新感溫病範疇,特指春季感受風熱病邪所致之外感熱病。其理論源流可溯至《傷寒論》,而明確病機體系則成形於清代溫病學派,葉天士《溫熱論》與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皆對此有精闢論述。

病因病機
風溫病邪多從口鼻或皮毛侵入,首犯肺衛。風性輕揚開泄,熱性炎上燔灼,兩邪相合,易傷津耗液。其傳變規律多循衛氣營血次第深入,然若邪勢熾盛或正氣不足,亦可出現「逆傳心包」之危候。

證候特點

  1. 邪襲肺衛證:發熱微惡風、頭痛咳嗽、口微渴、舌邊尖紅、脈浮數。此為風熱客表,肺失宣降之象,與風寒表證之惡寒重、口不渴有別。
  2. 邪熱壅肺證:身熱汗出、咳喘氣促、胸悶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乃表邪入裡,肺熱熾盛,甚則灼津為痰,出現痰黃黏稠。
  3. 熱陷心包證:高熱神昏、譫語肢厥、舌蹇脈數,或見手足瘈瘲。此為溫邪逆傳,痰熱閉竅,引動肝風之危重階段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衛分證:主以辛涼透表法。銀翹散(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等)為「辛涼平劑」,桑菊飲(桑葉、菊花、杏仁等)為「辛涼輕劑」,二者皆具疏風清熱之功,然前者偏重解表,後者長於宣肺。
  • 氣分證:邪熱壅肺當清宣肺熱,麻杏石甘湯(麻黃、杏仁、石膏等)為經典方劑,石膏用量宜重以清瀉肺胃。若兼腑實便秘,可合宣白承氣湯上下分消。
  • 營血分證:熱陷心包需急予涼開三寶(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)配合清營湯(犀角、生地、玄參等)清營透熱;肝風內動則用羚角鉤藤湯(羚羊角、鉤藤、茯神等)涼肝息風。若見陰竭陽脫,當以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湯固脫救逆。

鑑別要點
風溫需與春溫相區別:二者雖皆發於春季,然春溫屬伏邪溫病,初起即見裡熱證候;風溫則為新感,必先現表證。另與風熱感冒相比,風溫熱象更著,傳變迅速,易傷陰動風。

此病演變體現溫病「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之治療要旨,臨證需嚴密觀察舌脈變化,把握透邪外出與護陰保津之辨證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