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暈
風暈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東醫寶鑑·外形篇》,指因風邪侵襲或內風擾動所致之眩暈證候。其特徵為頭暈目眩,伴惡風、自汗,或素有頭風病史而反覆發作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。風邪上犯頭目,清竅受擾,故見眩暈。
- 內風上擾:肝為風木之臟,若肝陽化風,或痰濕鬱久生風,風痰上壅,亦可致眩暈。
- 頭風引動:素患頭風(如偏頭痛)者,風邪伏留經絡,遇外感或情志刺激則誘發風暈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頭暈目眩,視物旋轉,甚則站立不穩。
- 兼症:惡風、自汗出,或頭痛如掣,胸悶嘔惡(若夾痰濕)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白膩,脈浮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止暈:適用於外感風邪為主者。
- 川芎散(《東醫寶鑑》):以川芎、防風、白芷等疏風通絡,兼活血止痛。
- 芎藭散:重用川芎(芎藭)祛風活血,配伍細辛、薄荷等升散風邪。
- 平肝息風:若肝陽化風,可酌加鉤藤、天麻、石決明等潛陽息風。
- 化痰祛風:痰濕內生者,合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息風。
古籍補充
《東醫寶鑑》強調「風暈」與「頭風」相關,提示此證多本虛標實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風邪易夾寒、夾熱,臨證須辨寒熱加減用藥,如風熱加菊花、桑葉,風寒加荊芥、羌活。
風暈一證,體現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之理論,其辨治需結合外感內傷,詳察病機,方能切中肯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