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風暈,病證名。見《東醫寶鑒.外形篇》:「風暈,傷風眩暈,惡風自汗,或素有頭風而發作。宜川芎散、芎散。」
風暈是指因風邪侵襲,導致頭目眩暈,惡風自汗的病證。臨床表現為頭目眩暈,惡風自汗,或伴有頭痛、頭脹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耳聾、鼻塞流涕、肢體麻木等症狀。
風暈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風邪,二是內生風邪。外感風邪多由感受風寒、風熱之邪所致;內生風邪多由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所致。
風暈的治療以祛風散寒、平肝熄風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川芎散、芎散、天麻鉤藤飲、羚羊角鉤藤湯等。
風暈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、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、風熱之邪。
2、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。
3、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4、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5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風暈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