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鬱
定義與病因
風鬱為中醫鬱證之一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。其成因多因外感風邪侵襲人體,鬱滯於肌表、經絡或臟腑,未能及時宣散所致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,故病位多在上焦及體表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氣機不暢,或肝鬱體質,外風引動內風,亦可加重鬱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風鬱之證候以風邪特性為主,常見以下症狀:
- 頭面五官:頭痛且脹,目赤或眩暈,鼻塞流涕,咽癢不適。
- 肌表經絡:項背強急不舒,皮膚頑麻或如蟻行,癮疹(風團)時發,瘙癢無定處。
- 寒熱表現:惡風或惡寒,發熱可輕可重,或見乍寒乍熱。
- 其他:肢體關節遊走性痠痛,咳嗽聲重,痰白而稀。
病機分析
風邪鬱滯,阻遏衛陽,則見惡寒發熱;上擾清竅則頭痛目脹;客於肌腠,營衛不和,故生癮疹瘙癢。若風邪兼夾寒、濕,可致經絡拘急,項背不舒;若化熱則見咽喉腫痛、痰黃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疏風解鬱」為總則,根據兼證加減:
- 主方:
-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:疏風養血、清熱除濕,適用於風熱鬱表之癮疹瘙癢。
- 神術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燥濕祛風,宜於風寒夾濕之頭身重痛。
- 常用藥對:
- 風寒偏重: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生薑,辛溫發散。
- 風熱偏重:薄荷、蟬蜕、牛蒡子,輕清透邪。
- 通絡解鬱:防風、荊芥、柴胡、升麻,升舉透達鬱滯。
辨證要點
需區分風邪之寒熱屬性及兼夾病邪(如濕、痰),並注意與「肝鬱化風」之內風證鑑別。風鬱病程較短,多屬表證;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風痰鬱阻或血虛風燥等裏證。
古籍佐證
除《景嶽全書》外,《丹溪心法》亦提及「風鬱者,腠理閉而氣不得泄」,強調解表透邪之重要性。後世醫家如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進一步闡述風鬱化熱時需佐以涼血熄風之品,如牡丹皮、赤芍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