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鬱

風鬱是中醫學中的病名,屬於鬱證之一。鬱證指的是風邪侵襲體內之後,鬱積不散,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《景嶽全書.雜證謨》中已有相關記錄。

風鬱的症狀包括頭痛、眼目脹脹、項背拘急、鼻塞、身體覺得沉重、皮膚感到麻木、出現癮疹和瘙癢,有時也伴隨惡寒或壯熱等。

那麼,風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疏散風邪。治療時可使用消風散、神術散等方劑,或使用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升麻、紫蘇、細辛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生薑等藥物。這些藥物可通過不同的作用方式,例如發汗、解表、宣肺、利水等,幫助驅散體內的風邪。

風鬱的病因是由風邪侵入體內,鬱而不散所致。風邪是一種外邪,通常透過口鼻、皮膚等途徑侵入人體。一旦風邪入侵,就會在體內遊走,引起各種不適症狀。如果不能及時將風邪驅除,就會鬱積在體內,形成風鬱。

另外,預防風鬱的方法是要注意保持身體溫暖,避免受風寒的侵襲。尤其在寒冷的季節,要多加註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的影響。如果不小心受了風寒,應及時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

總結來說,風鬱是一種鬱證,病因是風邪侵襲,造成鬱積。其症狀包括頭痛、眼目脹脹、項背拘急、鼻塞、身體覺得沉重、皮膚麻木、癮疹瘙癢,或惡寒、壯熱。治療方法是疏散風邪,可以選用消風散、神術散等方劑,或使用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升麻、紫蘇、細辛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生薑等藥物。預防方法是注意保溫,避免受風寒侵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