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腲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腲腿
風腲腿為中醫病名,屬「痺證」範疇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其病因多由風邪侵襲經絡,或兼夾寒濕之邪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所致。臨床表現以四肢弛緩無力、骨節懈怠、腰腳痠軟為特徵,甚則肌肉虛滿、身體疼痛,且患者常不自覺其乏力狀態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為主: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,易侵襲人體陽經,尤以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為甚。風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致肢節失於濡養,故見懈怠無力。
- 兼夾寒濕:若風邪夾寒,則疼痛明顯;夾濕則重著痠困,肌肉虛滿。寒濕凝滯,進一步加重氣血不通,使病情纏綿難癒。
- 正氣不足:素體氣血虧虛,或肝腎不足者,易受外邪侵襲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虛弱則筋骨失養,腰腳緩弱更甚。
證候特點
- 四肢不收:手足軟弱,活動不靈,握物無力。
- 骨節懈怠:關節鬆弛,屈伸不利,尤以下肢為著。
- 肌肉虛滿:肌肉看似豐滿,實則鬆軟無力,按之凹陷。
- 腰腳緩弱:行走乏力,久立則痠軟,或伴腰脊冷痛。
治法與方藥
- 祛風通絡:以疏風為主,佐以活血通絡。常用方如《聖濟總錄》之五加皮湯(五加皮、防風、獨活、薏苡仁等),能祛風濕、強筋骨。
- 散寒除濕:若寒濕偏重,可選獨活寄生湯,溫經散寒、補益肝腎。
- 調補氣血:氣血兩虛者,宜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,益氣溫經、和營通痺。
- 針灸療法:取足三里、陽陵泉、腎俞等穴,以艾灸溫通經脈,或針刺瀉風邪、補正氣。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。」風腲腿之病機與此相合,後世醫家多從風痺論治,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故用藥常配伍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此病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風濕性多肌痛」或「周圍神經病變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外邪與正虛之交互作用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