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「風為百病之長」中醫名詞詳解
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風論》,其曰:「故風者,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,無常方,然致有風氣也。」此語揭示風邪於致病因素中居主導地位,既能單獨為患,亦易兼夾他邪,致病情複雜多變。
風邪特性與致病機理
- 風性善行數變
風邪具有流動、變化無常之性,故致病範圍廣、病位遊走不定。如「行痹」(風濕痹痛)之疼痛遷移,或風疹之發無定處,皆屬風邪特性之表現。 - 風為陽邪,輕揚開泄
風性升發,易襲人體上部(頭面)與肌表,導致頭痛、汗出、惡風等表證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云:「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」,即指此理。 - 風性主動
風邪致病常伴動搖不定之症,如眩暈、抽搐、口眼喎斜(面癱)等,皆與「風勝則動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相關。 - 兼夾他邪,誘發諸病
風邪常為外感病之先導,與寒、濕、熱等邪相合,形成「風寒」「風濕」「風熱」等複合病邪。如風寒襲表致感冒,風熱上攻發為喉痹,風濕留滯關節則成痹證。
經典註解與理論延伸
清代醫家張誌聰於《黃帝內經集註》中釋曰:「風乃東方之生氣,為四時之首,能生長萬物,亦能害萬物……故為百病之長。」此以自然現象喻風之雙重性——既為生命之源,亦為致病之因。
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風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」,進一步闡明風邪致病之廣泛性。中醫臨床中,外風多由六淫侵襲所致,而內風則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(如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),二者皆可引動百病。
風邪致病舉隅
- 外風證:傷風(鼻塞、噴嚏)、中風(外感表虛)、風水(水腫兼表證)。
- 內風證:肝風內動之眩暈、中風偏癱(腦血管病變)、小兒驚風。
綜觀之,「風為百病之長」不僅強調風邪於發病學之首,更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——自然界之風與人體病理相互呼應,其變化無方,故為醫者辨治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