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頭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頭旋

病證名

  1. 風邪入腦,痰水上逆所致眩暈
    風頭旋為中醫眩暈證型之一,多因風邪侵襲腦絡,或痰濕水飲上擾清竅所致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記載:「風頭眩,肩背拘急,肢節疼痛,鼻塞耳鳴,面赤咽乾,心忪痰逆,眼目黑花,當風淚出。」其病機在於風邪挾痰,上犯頭目,導致氣血逆亂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。

    • 臨床表現:頭暈目眩,如坐舟車,甚則天旋地轉,伴隨肩背僵硬、肢節痠痛、鼻塞耳鳴、面赤口乾、心悸痰多、視物昏花,或遇風流淚等。
    • 治法:以疏風化痰、平肝熄風為主。
      • 若頭旋昏沉,如醉如癡,痰涎壅盛,飲食難下,可用甘菊花散,以疏風清熱、化痰降逆。
      • 若頭旋兼見手足厥冷、身體疼痛、心神恍惚,發作無常者,宜服獨活散,以祛風通絡、調和氣血。
      • 風邪偏盛者,可用松香散,以荊芥、薄荷煎茶調服,取其辛散風邪、清利頭目之效。
  2. 肝風內動所致頭旋
    另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源流》所載:「風頭旋,肝風病也。肝風盛則頭自搖動。別無疾痛,不自覺知。」此類風頭旋與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相關,因肝主筋,風性主動,肝風熾盛則頭部不自主搖晃,患者常不自覺。

    • 病機特點:肝失疏泄,風陽上擾,或陰虛血少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。
    • 治法:以平肝熄風、養血柔筋為主,可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加減,以潛陽熄風、滋陰養血。

總結
風頭旋一證,可分為外風挾痰與內風上擾兩類,外風者多兼表證,內風者常因肝陽化風。臨床須辨明病因,外風宜疏解,內風宜平抑,痰濁者兼以化痰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