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頭痛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邪侵襲頭部經絡所致之偏、正頭痛,首見於《脈經·辨三部九候脈證》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詳述其病機:「風邪客於陽經,循風府而上至於頭腦」,致頭重疼痛、心膈煩熱、上焦壅滯、頭面虛汗等症,其脈象特徵為左手寸口脈浮緊,此為風邪外襲、陽經受擾之徵。
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風邪上犯頭部,阻滯清陽之氣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若風邪兼夾寒、熱、濕等外邪,則症狀各異:

  • 風寒頭痛:痛勢拘緊,遇寒加重,伴惡風寒、無汗。
  • 風熱頭痛:脹痛劇烈,面赤發熱,口渴咽痛。
  • 風濕頭痛:頭重如裹,昏沉脹悶,肢體困重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疼痛特徵:風邪所致頭痛多呈遊走性,或偏或正,痛無定處。
  2. 兼症:常見惡風、鼻塞、脈浮等表證;若化熱則見煩熱、口渴;夾濕則頭重納呆。
  3. 舌脈: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緊或浮數。

治法與方藥
以疏風通絡、調和氣血為大法,臨床隨證加減:

  1. 疏風散寒:選用 川芎茶調散(《和劑局方》),以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等辛溫解表,散寒止痛。
  2. 疏風清熱:宜 芎芷石膏湯(《醫宗金鑒》),取石膏、菊花、薄荷清泄風熱,佐川芎、白芷通絡止痛。
  3. 祛風除濕:可用 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,以羌活、獨活、藁本祛風勝濕,升清降濁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強調:「風頭痛者,風氣循風府而上,為首風。」指出風府穴(督脈要穴)為風邪內傳之門戶,針灸常取此穴配百會、太陽等以疏風泄邪。另《張氏醫通》提及「風熱上攻」之頭痛,主張以清空膏(黃芩、黃連、柴胡)清瀉少陽風火。

外治法
古方記載以 天南星散(天南星、荊芥穗等分研末)搐鼻取嚏,宣通鼻竅以泄風邪;或以 白附子散外敷太陽穴,溫散風寒。針灸可選風池、合谷、列缺等穴,疏調經氣。

此證須與「內傷頭痛」鑑別,後者多因肝陽、痰濁、血虛等內生之邪所致,病程較久,虛實夾雜,治法迥異。